中新網上海11月27日電(記者陳靜)當下,中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養老服務成為未來的重要民生需求,推動實現智能化社會保障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27日接受采訪時指出,數字化發展為社會保障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社會保障領域需要更加緊密地結合智能技術,數智化技術推動養老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打破原有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的界限,打造優勢互補的多元模式共存的社區虛擬養老院等新模式,能夠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元宇宙養老更是充滿無限可能。
“社會保障領域的當務之急,是要系統研究數字技術及其智能化或數智化帶來的影響,同時制定相應的標準與規程,既要充分利用技術進步帶來的好處,又要防止被濫用產生的不良后果。”鄭功成教授指出,“任何技術進步客觀上都具有兩面性,在將數字化工具融入社會保障領域時,我們需要理性研判數字化技術對人力服務的替代效應。必須承認,即使是智能化的機器人也不會完全具備人文關懷的情懷和充滿人性,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不能轉化成為人與機器或數字的關系。”
“數智化社會保障暨智能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華東師范大學供圖)
在上海舉行的“數智化社會保障暨智能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專家學者就社會保障領域數智化轉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揭示數據在政策實施、支持決策、服務群眾、配置資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其兩天的論壇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學術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論壇期間,智能養老系列成果發布。
“應用數智化的思維和理念,重構傳統社會保障的架構體系,將能夠極大地提升保障公平性、提高保障效率。”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吳瑞君教授強調。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林閩鋼教授強調,智慧化養老不僅僅是智能技術的應用,更是養老服務模式的整體性轉變。他指出,智慧化養老的實現途徑可以通過打造技術性的互聯機制、建設養老服務平臺,實現需求到供給之間的閉環互動,推動智慧化養老發展。他直言,目前智能養老設備科技含量較低,未來養老服務領域智能化需要高科技的出現。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副局長鮑淡如指出,智能化養老服務發展的關鍵在于從老年人切實需求出發、以人為本,實現智能產品功能組合式和集成化,并在養老服務智能化過程中加強政府和市場合作。
在論壇期間,智能養老系列成果正式發布,《智能養老背景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顯示,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中目前仍存在人才總量不足,性別結構失衡,學歷和智能水平偏低,人才穩定性較差的問題;《智能養老背景下老年助餐研究》顯示,智慧技術在提升老年人的餐飲滿意度和用餐便捷性方面具有巨大潛力。智慧助餐系統能夠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數智化安全防護和醫療保障研究》對上海市老年人應急處理、社區醫療保障和代際照護等多方面開展了深入調查。結果顯示,社區醫療機構存在藥品設備不足和個性化缺乏問題,無法有效滿足老年人保健和慢病管理需求。緊急情況處理方面,社區醫療服務有待改善,鄰里互助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老年人智能設備更新、維修問題有待改善。智能設備對家庭代際關系也有一定的改善。
在采訪中,上海市老年學學會會長朱建江肯定了上海市政府針對老齡化出臺的系列政策規劃和方案,指出目前仍然面臨三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床位的空置率較高;養老服務機構還未建立起市場化的商業運營模式;較大一部分老年人缺少養老服務保障等。這是上海市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啟華指出,目前供給端存在重技術輕需求、重產品輕服務和重概念輕產品導向,對老年需求了解不足、技術不完善、從業人員未適應智慧化趨勢等問題,老年人需求端接受度較低。他認為,未來智慧養老服務發展應當轉變服務理念,關注服務溫度和老年需求滿足,構建服務配套和閉環,并加強孝文化的弘揚。
在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殷志剛看來,未來,中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遵循“一本三主”的原則,即:以老年人需求為本,政府主導更明確、市場主體更清晰和社會主角更專業。中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要做到養老服務事業與養老服務產業“雙輪驅動”“錯位發展”“相互彌補”和“相互促進”。(完)
【編輯:房家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0-2652-0.html專家:數字化時代“元宇宙”養老充滿無限可能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世紀華通:游戲元宇宙離爆發還待時間
下一篇: 第二屆中國青田元宇宙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