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和家電圈的一則新聞引發了不少討論:美的宣布,將于3月1日推出首款DeepSeek空調。
據了解,該產品通過私有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實現對空調使用場景的深度學習和推理決策,能夠根據環境溫濕度、空氣質量等參數自動調節。
這條看似普通的產品升級新聞,卻折射出中國大模型應用落地的狂熱現狀。從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巨頭,到創業新貴Deepseek,再到傳統制造業巨頭美的,“大模型”三個字似乎已成為2025年最熱門的商業密碼。
那么問題來了,普通家庭的空調,是否真正需要強大的AI大腦?是否真需要理解人類的復雜語義?
家電巨頭們的AI技術競賽
美的此番高調宣布接入Deepseek,并非孤立事件。據了解,搭載大模型技術的美的空調理論上可以理解諸如“我感覺有點熱,但又不想太冷”這樣的模糊指令,根據用戶畫像、室內溫度和歷史偏好,自動調整到最舒適狀態。吸塵器則可以通過語義理解,區分“把客廳打掃干凈”和“重點清理沙發下面的灰塵”這類不同層級的指令。
從產品戰略角度看,美的顯然希望通過AI技術升級,將家電從冰冷的工具轉變為更具情感連接的智能伙伴,這也是當前智能家居發展的主流方向。
與此同時,整個家電行業已經陷入一場AI技術競賽。比如,海爾集團正全力打造“智家大腦”系統平臺,讓AI智能系統融入家生活各個場景,提供衣食住娛AI技術智能服務;格力電器則持續布局AI芯片研發,希望通過掌握核心技術來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和技術壁壘;小米通過持續升級小愛同學的語義理解能力和場景適應性,逐步將其構建成為智能家居生態的中央控制系統。
這些動作共同表明,AI已成為家電巨頭們爭奪下一代智能家居入口的關鍵戰場。
“智商稅”還是真價值?一場技術與營銷的博弈
從技術角度分析,大模型為家電帶來的增益確實存在多重價值。
首先,它顯著降低了智能家電的交互門檻,讓老年人或技術不熟練的用戶無需記憶復雜指令,只需用日常對話方式就能操控設備,這大大拓展了智能家電的用戶群體。
其次,大模型賦予了家電更強的場景理解能力,例如空調能夠理解“我要開會”這樣的場景需求,并自動將其轉化為會議室需要提前降溫、保持安靜運行等具體操作指令。
此外,通過分析用戶交互數據,企業能夠獲得更深入的消費者洞察,從而優化產品設計和迭代方向,創造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但現實是,普通家庭對空調的核心需求仍然是“制冷制熱要給力,能耗要低,噪音要小,故障要少”。從消費市場數據來看,AI智能可能還排不進消費者購買家電時的前五位考量因素。
更值得警惕的是成本問題。市場分析表明,接入大模型的家電產品成本上升約15%-30%,這部分支出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對于普通家庭而言,為了讓空調能聽懂更復雜的指令而多支付數百元,性價比并不明顯。
未來已來,但需要“恰到好處”的智能
面對這波智能化浪潮,家電行業該如何避免陷入智商稅"的質疑?
輕量化是王道。技術發展趨勢表明,將大模型“瘦身”、提取家電場景必需的能力,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響應速度。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專為家電定制的小型化模型,以平衡功能與成本。
場景為王而非技術為王。市場成功的產品通常是從用戶痛點出發,而非單純展示技術實力。如果大模型能解決用戶真正的痛點,比如自動調節能源消耗,或根據室外天氣預測優化制冷計劃,這才能體現出真正的產品價值。
差異化競爭而非同質化競爭。隨著大模型技術逐漸普及,家電企業需要思考如何打造獨特價值。未來的市場領導者,可能是那些能將AI能力與自身產品特性深度結合的企業,而非簡單地在產品上堆砌功能的跟風者。
從長遠看,大模型與家電的結合仍處于探索階段。就像智能手機剛出現時人們對觸摸屏必要性的質疑一樣,技術應用總是先經歷懷疑期。但不同的是,智能手機的觸摸屏解決了實際問題并創造了新體驗,而大模型在家電中的價值尚需市場檢驗。
并非所有產品都需要AI加持,但AI確實能讓一些產品變得更好,關鍵在于找到技術應用的“恰到好處”的平衡點。
對于消費者而言,在下一次購買所謂“AI家電”時,不妨審視自己的實際需求:這個功能是真解決我的需求,還是僅僅滿足了我的好奇心?答案或許就藏在這個價格差之中。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4-4563-0.htmlAI技術成智能家居主流方向,提高家電行業增長收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