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巴黎奧運會正如火如荼舉行,法國氣象局預測,今年巴黎可能遭遇40度以上的熱浪襲擊,巴黎奧組委允許各隊自費訂購便攜式空調。
市場觀點認為,雖然移動空調走俏,但趨勢很難延續,傳統空調仍是主流,也是國內企業的出口機會,但專家指出,由于氣候、飽和率等因素,國內空調在歐洲的機會不多,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才是主攻方向。
淘寶格力電器旗艦店截圖
移動空調走俏
據公開報道,巴黎奧運村副總監透露,目前被訂購的空調數量約為2500臺。在人工安裝費高昂、歐洲老建筑外立面不能加裝外機的影響下,可移動、室內外一體機、免安裝的移動空調受到歡迎。
在國內,移動空調并非主力,其制冷范圍以及送風舒適度往往不能與壁掛式空調、立柜式空調相比,而且由于結構原因,移動空調噪聲更大,雖然很多產品也采取了減噪設計,但效果有限。
從價格上看,目前榮事達、米家等品牌1000元以下就能買到1.5匹的壁掛式空調,與市場上便宜的移動空調價格相當,稍微上檔次的產品,其價格與高端傳統空調相當,例如格力的一款1.5匹移動空調,除了強勁制冷外,還搭配了紅外操控、獨立除濕功能,其價格已經達到3599元,在電商平臺上,官方立減1000元后也要2599元。
盡管移動空調在國內不吃香,卻在巴黎奧運會上走紅,業內專家認為,出現此現象主要還是中歐空調市場格局不同。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由于氣候迥異,相比國內,歐洲對空調的需求較小,隨著近年夏季氣溫升高,需求才逐漸提升。由于規模所限,歐洲空調除了本土廠商外,就是由老牌日本企業,例如大金、三菱把控,新玩家的機會不多。三星家電雖然也在歐洲深耕多年,但其銷售景況仍然無法與北美相比。國內空調雖然出口增長迅速,但主要還是銷往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在歐洲占比不高。
同時專家也指出,隨著氣候變化,未來歐洲對空調的需求可能上升,但也很難利好移動空調,因為移動空調的定位就是一種過渡性產品。從實際狀況看,如今歐洲的新建樓宇都搭載中央空調,這對于國內出海企業而言或許是個機會。
主攻新興市場
觀察市場可以看到,海爾、美的、格力“三巨頭”的出口策略各有不同。從2023年財報來看,海爾智家的海外經銷收入超過國內,前者約為1300億元,后者約為1125億元,不過空調并非主打產品,海爾智家進軍海外,主要還是靠冰箱、廚電等優勢品類。
格力固然以空調為主,但重心還是在國內,2023年,其內銷收入約為1497億元,海外收入249億元。至于美的集團,雖然其主要收入來源在國內,但卻是三家中在空調出海上動作最明顯的,近日,其以7.6億歐元,通過其子公司Midea Electrics Dutch BV,購得瑞士Arbonia集團旗下相關業務,意欲進一步鞏固公司在暖通空調上的領導地位。
梁振鵬認為,目前國內家電龍頭的精力主要還是在新興市場,畢竟北美、歐洲家電保有量已經很高,市場需求也是以換新為主,而東南亞市場仍處于普及階段,增長空間廣闊,而且氣候炎熱、需求量大,明顯利好空調企業。
市場機構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據Statista預測,2024年東南亞大家電市場規模將達到334.5億美元,2024―2028年內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5.25%。目前該地空調普及率約為31%,相當于中國2003年的水平,相比冰箱、洗衣機,東南亞市場的空調增長最快,增速維持在8%。
從產品策略看,國內企業也愿意為新興市場作出更多改變。海爾智家方面曾在采訪中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公司在巴基斯坦推出了太陽能空調,實現了日間零電費,滿足消費者節能、經濟性需求,在供應鏈方面,海爾在印度、巴基斯坦、泰國等地建設新工廠,以強化在地制造能力,2023年,海爾在巴基斯坦、泰國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
但同時專家也提醒,新興市場雖然空間廣闊,但依然有競爭壓力,例如松下、三星、飛利浦等憑借先發優勢,在東南亞坐擁大量份額,國內企業需要用更高的性價比,才能贏得消費者認可,拿下更多地盤。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4-2615-0.html移動空調走俏,空調出口迎來新興市場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科技企業正積極入局智能家居新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