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網站7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制造”在本土引發更深層次的共鳴英國《經濟學人》2021年曾建議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應解散,以便讓其才華橫溢的工程師成為下一代高科技創業者。當時這種邏輯貌似不無道理,受到美國一系列打壓后,華為的5G通信和智能手機業務陷入困境。時間快進到2024年,華為已通過取得多項突破實現反彈,不再依賴因美國主導的制裁及其他限制而無法使用的外國技術。在動蕩的商業環境下,華為為何仍信心十足地繼續增加研發支出?華為的信心不僅來自技術或商業的敏銳才智,還來自在中國本土市場享有的用戶忠誠度。
即使華為在美國發動的政治化科技戰中成為公開“暗殺”目標,中國政府也沒放棄支持該公司。華為員工并沒集體離開。截至2023年底,華為員工總數超20萬,其中55%從事研發工作。最重要的是面對美國制裁,中國消費者并沒停止購買華為產品。引人注目的是,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比iPhone更暢銷。
在不斷演變的美中科技戰中,有關商業成功和技術發展的客觀邏輯正被一種“模糊情緒”顛覆。無論是愛國主義還是自我奉獻,中國消費者都在向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中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克服外部的商業阻力。從電動汽車到光伏板,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制造”在美歐市場面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它們越來越依賴中國消費者的忠誠度。 到目前為止,這種依賴正在多個行業獲得回報。
(今年一季度)占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81%份額的前五大品牌中,蘋果是唯一的非中國品牌。2023年,比亞迪銷量同比增長61.9%,奪得中國汽車市場年度銷冠。即使在化妝品行業,2023年國貨美妝市場份額達50.4%,首次超過外資化妝品品牌。若中國企業能繼續在廣闊的國內市場吸引客戶,將在未來幾年蘊含強大增長潛力。
中企能否將國內市場的強勁勢頭轉化為新的全球攻勢,仍存疑問。隨著中國出現更強大品牌,西方可能進行更廣泛的打壓。但正如《經濟學人》本月重新評估華為的前景:美國任何擴大“暗殺”的企圖都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更廣泛的中國企業都在實施利用中國消費者忠誠度的生存戰略。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4-2346-0.html“中國制造”在本土市場享有廣泛的用戶忠誠度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TCL科技面板價格相對穩定,上半年出現結構性小幅漲價
下一篇: 品牌屬性弱,廚電品類增速落跑家電股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