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和諸葛亮一樣,也稱得上是一位“半仙兒”。諸葛多風光啊,借東風,布空城,七擒孟獲,舌戰群儒,英雄業績呱呱叫;而東方朔呢,除了惡搞、就是斗嘴,除了耍貧,就是忽悠。忍將滿腹才情,忽悠了數不盡的春夏秋冬,給漢武帝做了一輩子的“俳優”,整個兒一滑稽大王。
當代易中天總結成功之道:我是做學問的人中口才最好的,口才好的人中學問最好的。這哥們兒,說自己,說到了東方朔的骨子里,兩千年風煙隔不住他倆的惺惺相惜。東方先生,是文人中最幽默滑稽的,滑稽人中文采和學問最好的。他們占盡了“邊緣”的風光。我曾想,在那么一個爛漫年代,在那么一個好玩樂、好義氣、富有幽默感的漢武帝身邊,曾聚集了那么一批熱情沖動的人們:司馬遷、李廣、李陵、霍去病,公孫弘,董仲舒……可唯有東方朔,敢油嘴滑舌地跟天子耍貧,讓莊嚴朝堂宛若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這其實一點兒也不出格兒,因武帝就是一出格兒的皇帝。再說了,在他眼里,東方朔,一出山就帶了他的滑稽面具和行頭。之后的歲月,他不滑稽還真不行。他油嘴滑舌,他搞笑忽悠,那是朝廷的需要,是國家的需要,是全國人民的需要。
當年,武帝一即位,求才若渴亂抓亂撓,搞了個大規模招聘;宣稱要超常規提升“超常”之人。一時間,上書簡歷,賽似雪片,上萬“吹牛者”使出吃奶的勁兒吹噓自己。東方朔深知,要從其中脫穎而出,不來點邪乎,還真不行。他弄了一份加長版簡歷,費了老鼻子勁兒刻在竹簡上,雇了兩人抬進宮中。他在簡歷中說:“我今年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眼亮如明珠,齒美如編貝。我勇敢像孟賁,敏捷似慶忌,廉潔如鮑叔,誠實賽尾生。像我這樣出色的人物,應該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吧。”漢武帝,讀著讀著就笑了。嘿!竟有這樣海吹自己的!于是,留下。東方朔等啊等,等得花兒都謝了,也見不到皇帝的面。他就去嚇唬跟他一起待詔的侏儒們,說,皇上準備把他們這些不能耕田不能打仗的人全殺了。侏儒們全嚇哭了,東方朔指點說:“等皇上車子經過這兒時,你們去向他磕頭求情。”
沒多久,武帝的車子真來了。侏儒們連哭帶磕頭地求饒。武帝問明白是東方朔搗鬼,就質問他:“你這家伙搞什么西洋景?”東方朔說:“他們身長三尺,每月領一袋粟,二百四十錢;我身長九尺多,也是每月領一袋粟,二百四十錢。他們撐死了,我卻餓死了。老大要么請您把我和侏儒區別對待;要么您把我罷歸得了,別糟蹋京城的糧食了!”武帝大笑,稍稍提高了他的待遇。東方朔肯定不知,他出色的謀職手段,簡直可以作為兩千年后大學生們求職的模范版本了:一是簡歷寫得出格,抓人眼球;二是,巧借他人外力,完美表達了自己的求職意向。
不過,70后的俺,初識他老人家,是在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下注釋說東方朔認識一種叫“怪哉”的蟲兒。再后來才知道,他是借此勸誡武帝愛惜民眾。他認識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某天,建章宮后閣中跑出一個怪物,形狀像麋鹿。武帝跑去看,問左右大臣,沒人認識。把東方朔叫來認。他看了看,說:“我認識。不過,得先請皇上賞賜我美酒好飯,我才說。”大家都等他吃飽喝足,打著飽嗝過來了,卻又說:“某某地方有幾頃公田、魚池和薄葦地,望陛下把它賜給我,我才說。”武帝又痛快答應。他才開了尊口:“這就是騶牙嘛。好兆頭哇,遠方有人來歸服,騶牙才先出現。它的牙齒前后一樣,大小相等,排在一起像沒牙一樣,所以叫騶牙。”反正別人都不認得,他就胡謅唄。也真是運氣,一年后,匈奴王率十萬眾降漢,似乎應驗了他的胡說,漢武帝又賞賜他很多錢財。
有個夏天,武帝給干部們搞了點福利,發幾斤肉。肉在那兒,可負責分肉的官員遲遲不來。東方朔等得不耐煩,拔出寶劍,自割一塊,掂上就走。那分肉官知道后,奏明皇上,要皇上懲辦東方朔不敬之罪。武帝召來東方朔,炮轟一頓,讓他自我批評。東方朔摘了帽子,趴在地下賠不是。武帝知道這家伙滑稽,說:“先生起來,自己罵自己讓我聽聽。”東方朔就站起來,數落自己的不是:東方朔東方朔,做事太倉猝!賜肉不待詔,為何等不及?拔劍割肉固莽撞,倒是更雄壯!割肉不多也不少,廉潔又謙讓!帶回家去送老婆,愛心沒有忘!武帝哈哈大笑:“讓你自己罵自己,你反倒夸起來了!”東方朔生性詼諧,喜歡故作怪誕,免不了以假當真,影射現實,勸誡諷喻;武帝便也時時裝裝糊涂。假作真時真亦假,君與臣玩了一輩子啞謎,彼此心照不宣。所以當他向漢武帝說些莊重之語,闡述農戰強國之計時,武帝也不過打著哈哈,糊弄過去。在武帝眼里,其人格角色已經定型,就這樣兒了。東方朔當初憑著一張油嘴,忽悠進朝堂,幾十年忽悠生涯,苦也忽悠,樂也忽悠;君讓臣忽悠,臣不得不忽悠,讓皇帝笑,讓后人笑,可他自己卻冷著臉,笑不出來。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唉,這人生,恁地難說破!
東漢末,荊州劉表去世,其幼子劉琮降曹,赤壁之戰一觸即發,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為求生存,劉備遂派諸葛亮為節使,前往東吳面見孫權,聯吳抗曹的意圖十分明顯。這個正史所載的歷史事件,經過羅貫中的妙筆生花,為我們描繪出一則古人談判的經典案例,其過程蘊含了磋商、妥協、方法、協議等諸多現代談判元素,名為“舌戰群儒”,實則彰顯了諸葛亮超一流的談判技巧和頂級談判手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今天讀來,依然不無裨益。
我們知道,古人重視禮儀的程度,比今天厲害了去了,什么都可以丟,唯禮數不能丟,在家里尚且要早請安晚問候,遑論談判場合?古代談判禮儀,不光是握個手、問個好、分賓主坐定那么簡單。其中每一個細節所折射出的對對手的尊重與否,都影響并決定著談判的進程和效果,馬虎不得。諸葛亮深諳談判禮儀。“(魯)肅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于客位”。這段文字說的是起碼社交禮儀,諸葛亮表現得很有耐心,很謙遜,尊重到了每一個人,營造出和諧的談判氣氛。當張昭一語道破諸葛亮此行之游說目的時,諸葛亮沒有否認,明確坦誠:“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本來,這場談判可以歸類于間接談判的,因為劉備沒到場,孫權則躲在幕后,諸葛亮只是代理人而已。
但諸葛亮的承認,使得談判的性質,突然嚴肅、莊重、規范起來,變成了直接談判。而直接談判的形式,通常被認為是尊重對手。大家想想蔣干盜書的情節,小蔣同志明明是來做說客談判的,偏偏沒膽子承認,在禮儀上已然先輸了一籌。這就難怪周瑜要挖陷阱給老同學鉆了,誰讓你蔣干不懂得尊重人?談判的第一回合,是張昭首先發難。“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諸葛亮難張昭的一段話很長,這里就不引了。孫權繼位東吳,執行了孫策“外問周瑜、內問張昭”的遺訓,周瑜當時在外練兵,小團伙里唯張昭最有影響力。打蛇打七寸,謀事謀要害,諸葛亮“自思”先放倒張昭,顯示出他對東吳政治大環境的洞察力之敏銳。在舌戰群儒整個過程中,羅貫中之所以用了長篇大論來寫諸葛亮與張昭的論辯,其后諸人只一兩句話了事,也說明先難倒張昭的重要性,是對諸葛亮之洞察力的肯定。
談判中的洞察力,其要點是緊扣雙方都關心的目標,其尺度是對事不對人。諸葛亮的辯駁話題和依據,始終沒有偏離“不懼操賊、社稷安危”這個方向,即便遇到嚴畯的“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的嚴重跑題,諸葛亮也能及時把話題拉到“興邦立事”與“匡扶宇宙”上來。他多次說了近似人身攻擊的話,如“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等等,但在尺度的把握上,以不傷害對手為原則,就事論事,讓對手慚愧閉口即止。今人讀三國,總把舌戰群儒理解為諸葛亮過人的雄辯藝術,如“以守為攻”、“語帶雙機”、“各個擊破”等等,單從對話來看,是沒有錯,但論辯是談判的常態,其成敗,取決于翔實的資料、數據以及邏輯支持,若不把功課做足,就會流于空談。
孫權帳下諸人,諸葛亮真正見過面和熟悉的,不過魯肅一人而已,但他對每個人的性格、學識、生平經歷,無不了如指掌,連陸績在袁術宴會上偷橘子的事兒,他也知道,說明他臨行前做了功課。數據方面,曹操南下帶來多少兵,收袁紹蟻聚又是多少,孫權劉備有多少可抵御之兵,諸葛亮均爛熟于心。有了扎實的數據支持,再加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的迷湯,得出“(曹操)雖數百萬不足懼也”的結論,也就有了說服力。在談判中,嚴謹的邏輯支撐最為重要,也最難,靠臨時抱佛腳做功課,恐怕不成。諸葛亮敢于自比管仲、樂毅,憑的是在學識、辯才等邏輯修養方面,功課已經做足。如反詰張昭:“昔高皇數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反擊步騭:“君等聞曹操虛發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對陸績:“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等等,學識的廣博,思路的清晰,使他的語言充滿了底氣和超強的邏輯性,配合一股子浩然正氣和自身瀟灑的風度,這場談判不贏就奇怪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4788-0.html一代奇人東方朔:漢朝歷史上最成功的大忽悠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國葬第一人蔡鍔:蔡鍔與小鳳仙的真實關系并不親密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下一篇: 孔子現在的后代現狀如何你都知道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