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給匈奴王父子,她嫁匈奴后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請回歸漢朝的表章,漢成帝拒絕了昭君的回鄉請求,王昭君先被嫁呼韓邪單于,生一子,為右日逐王。 王昭君墓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 特" />
王昭君先后被迫嫁給匈奴王父子,她嫁匈奴后迫不及待地上了一道請回歸漢朝的表章,漢成帝拒絕了昭君的回鄉請求,王昭君先被嫁呼韓邪單于,生一子,為右日逐王。
王昭君墓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是最大的漢墓之一,旅游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冢出自杜詩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獻記載中亦稱為青冢。據民間傳說,每到深秋時節,四野草木枯黃的時候,唯有昭君墓嫩黃黛綠,草青如菌。因此歷代詩人常常好用誰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沒斷碑之類的詩句寓意。
由于沒有進行考古發掘,還無法確定埋葬王昭君的具體地點。盡管唐代以后的史實記載確切無誤,在青冢周圍發現零星漢瓦殘片。墓體的漢代夯土層清晰可見,但不是科學開掘出來的,據此有人推為漢代烽火臺,到底真假與否,只有科學考古發掘才能做出定論。
根據民間傳說。有人以為,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說這是昭君路過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關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較流行以下一段傳說:
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單于,來平息漢匈干戈。出塞時,和單于走到黑河邊,只見朔風怒號,走石飛沙,他們只好停下來,昭君彈起她心愛的琵琶,頓時彩霞橫空,白云繚繞,冰雪消融,萬物復蘇,不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青草,開滿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黑水變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谷、喜鵲,在昭君和單于的馬隊頭頂上飛翔和啼叫,于是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就在這里定居下來。后來,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劃,地上就出現了一條玉帶似的河流,一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美麗的錦囊里取出幾粒種子,撒在地上,從此塞外便有了莊稼,她從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車、羊、馬,放在地上,就成了鐵犁和木車,木車周圍還出現了成群結隊的羊群和馬群、駱駝群。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
通過這些傳說,我們感到昭君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永遠懷念她的,正因如此,在呼市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十幾座昭君墓。
因此討論昭君墓真偽已經是一個很次要的問題了,重要的是昭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剪伯贊《內蒙訪古》說得好: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跡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王昭君后裔
王昭君本是漢元帝后宮宮女,后為漢朝出塞和親,擔任著兩個民族和平的重擔。王昭君嫁給呼韓邪之時,雖然兩人年紀相差甚多,但是也算恩愛,呼韓邪單于對自己的小老婆王昭君甚是疼愛,昭君在后宮中被冷落多年,現在雖在塞外也算是有人疼愛,以抵思鄉之苦。
好景不長,王昭君為呼韓邪生下一子沒幾年,呼韓邪便逝世。而這時昭君必須要從胡俗,嫁給呼韓邪的兒子復株累。深受漢族文化洗禮的昭君怎能接受這亂倫的關系,便上書漢元帝,表回京之愿,但是卻被無情拒絕。
王昭君便無可奈何下嫁復株累,所幸復株累與昭君年齡相仿,對美人昭君尚好,王昭君還為他生下兩個漂亮的女兒。
且說王昭君的兒子伊屠智伢師,為右日逐王,本與復株累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因匈奴獨特的文化習俗,兩人從兄弟變為父子關系。而當時呼韓邪逝世,匈奴局勢動蕩,復株累忙于鞏固地位,而見伊屠智伢師也為呼韓邪后代,也算是他地位的威脅者,便將他殺害,而王昭君唯一的兒子便這樣逝世。
1/212下一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4729-0.html【王昭君后裔】王昭君墓在哪 王昭君后裔都有誰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