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點都是基于考古學的實物證實,文獻記載不能作為憑證。
從這個標準去看,中華文明出現得較晚,特別是在殷墟還沒有挖掘出來時,西方連商朝都不承認,中華文明時只能從周開始算起,只存在短短的3000年。
相比于6000年兩河文明,5000年埃及文明,4000年印度文明,華夏文明最為年輕。
文明似乎總是從發達的地區往原始的地區傳播,由此看來,華夏文明是從西方傳播而來的,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
17世紀,德國耶穌會士柯切爾,根據中文與埃及象形文字的相似性,論述中國人是埃及人的后裔。
18世紀,法國漢學家德經認為,中國的文字、法律、政體、君主,甚至于政府中大臣及整個帝國均源自埃及,而所謂中國上古史即埃及史。
19世紀,法裔英國人拉克佩里出版《中國古文明西源說》一書,以當年考古成果為基礎,根據天文歷法、科技發明、語言文字、政治制度、歷史傳說的相似性提出,中國文明源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漢族于前2200年左右從西亞遷入中原。
20世紀,中國史學界古史辯派對上古史提出了質疑,把上古史歸于神話和傳說類。
郭沫若在《青銅時代》中指出:十二辰本來是黃道周天的十二宮,是由古代巴比倫傳來的。
到了當代,分子遺傳學盛行后,提出了現代人的祖先是從東非大陸走向全球的觀點。
既然人類本身同源,那么人類文明同源論也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寫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書,從文字、文物、文獻等各個方面論述華夏文明與古埃及、巴比倫文明的共同之處。
當然,中華文明西來說的學者當中也存在各種分歧,有的認為夏朝在巴比倫,有的認為夏朝在古埃及,可謂眾說紛紜。
為了證明華夏文明起源于本土,國家在1996年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大型科研項目,2003年又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旨在用實物來證明中華文明是原生文明,并非外來文明。
隨著良渚遺址、石峁古城、凌家灘遺址、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挖掘,提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征。
良渚遺址已經在申遺了,如果申遺成功,那么,中華文明5000年文明史就得到了國際的認可。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973-0.html中國和古埃及是什么關系?中國人究竟起源于哪里?歷史真相是什么?真相究竟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