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弗賴萊島。
埃爾弗賴萊島在被改建成軍事要塞時,美國人為了完成這項工程幾乎徹底夷平了島上天然造物的痕跡。
1909年 德拉姆要塞的名字來源,理查德·C·德拉姆將軍也正是在該年去世,在美西戰爭結束之后,在時任美國總統威廉·H·塔夫脫的主持下,美國人為了確保戰爭勝利的果實開始對他們在戰爭中奪取的重要港口與領地進行一系列要塞化建設,埃爾弗賴萊島作為增強馬尼拉和蘇比克灣一線港口防御的重要節點自然未能例外。
起初德拉姆堡要塞被預計僅用作岸基魚雷發射陣地 其時尚有可控水雷這種模棱兩可的說法,但隨后由于美軍方認定該地區防御過于薄弱的緣故,原定的魚雷發射陣地在計劃中就升級成為了一座徹底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其上配備兩座雙聯12英寸 305毫米火炮的豪華要塞,而這個計劃在被提交到美國戰爭部之后甚至還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僅僅12英寸火炮是不足以滿足老爺們的胃口的,不過14英寸 356毫米的看起來倒是剛剛好,在設計中,兩座M1909炮塔將沿要塞長軸方向一前一后以階梯狀安放,前炮塔威爾森由于安裝至較低層的緣故 比要塞頂層甲板低約9英尺即2.7米,其射界僅為230°,后炮塔馬歇爾則為360°,之所以堅持對炮塔進行階梯配置以至于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射界,是因為這樣做可以避免兩座炮塔在開火時相互干擾。
火炮本身的仰角為15°,最大射程可達19200碼 17600米。
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美國人把整個小島徹底鏟平,然后用鋼筋混凝土開始搭建起他們規劃好的一切。
德拉姆堡成為了真正的銅墻鐵壁。
可以說就算是戰列艦的炮火攻擊也不能將它摧毀。
為了確保這艘混凝土戰艦有效運作,共有大約240名軍官、士兵在要塞工作。
而除了表面陣地上的一些木制房屋外,他們真正的生活區、發電機,指揮室和彈藥庫等都位于鋼筋混凝土堡壘的深處。
在安安穩穩過了幾十年后,戰爭終于降臨到了這艘不沉的戰列艦,而其厚重的裝甲也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1年末,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也開始了對菲律賓的空襲和登陸作戰。
這艘混凝土戰艦,成為了美國海軍最早向日軍射擊的火炮。
在激烈的戰斗中,堡壘上層的木制建筑很快就被摧毀了,但是其本體仍在堅持抵抗。
日本陸軍搬來150毫米榴彈炮,甚至特制的240毫米攻城榴彈炮,從它最薄弱的后方進行射擊,但是沒有任何效果,僅有少量混凝土崩落,全部的主炮仍保持完好,并不斷向日軍反擊。
光在投降前的1942年5月5日晚上,這座混凝土戰艦的主炮就擊沉了數艘日軍駁船。
而整個抵抗過程中,堡壘中也只有5人受傷而已。
這座堡壘的投降,也標志著美軍在菲律賓反抗的結束。
在日軍接管它之前,美軍士兵嘗試對堡壘進行破壞,但從內部也只是炸毀了一座14英寸炮而已。
二戰末期,在美軍反攻菲律賓的時候,這座堡壘又成為了日軍最后的據點。
美軍使用??樟α看驌艟霉ゲ幌拢v守日軍蜷縮在堡壘之中,不肯露頭。
美軍部隊隨即派遣工兵登島,向堡壘中灌注萬升汽油和柴油,使用定時器引燃。
大火燒了數天,兩周后美軍登上了堡壘,沒遇到任何抵抗,在檢查時,他們從地下堡壘中找到了65具燒焦的日軍尸體。
這時堡壘已經完全被毀,但是作為海防戰艦,它仍浮在水面上。
而今天,鼓堡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者與解放菲律賓的象征,仍佇立在那里,并不時對外開放。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698-0.html美國為什么要修筑德拉姆堡?有著怎么樣的戰略意義歷史真相是什么?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