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夷大將軍便成武家的最高官職,而代替天皇實控天下。
那么作為武家出身的豐臣秀吉,為何要放棄征夷大將軍的官職,而謀求關白呢? 許多人都認為乃是豐臣秀吉的出身低,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
致使豐臣秀吉沒有開創幕府的資格,只得退而求其次。
其實,絕非如此。
在日本戰國時代,為抬高門第而偽造家世的也不乏其人。
雖說,豐臣秀吉的出身太低,偽造起來也沒有太大的信服力。
但是,日本的家名是可以轉讓的。
例如,關東管領上杉憲政逃到越后,就將關東管領職、系圖、重寶等一起轉讓給了上杉謙信 原為長尾氏。
再則,豐臣秀吉在給大明、朝鮮的文書中,就自稱平秀吉。
所以,沒有源氏、平氏的血統,并不是豐臣秀吉沒有開創幕府的原因。
其實,開創幕府憑的就是實力,而絕非名門高第那些虛的。
只要豐臣秀吉想要,什么樣的家名都不是問題。
豐臣秀吉就曾想認近衛前久 藤原氏,五攝家為義父,以便向朝廷索取關白的封號。
然而,其最終還是放棄此種想法,該而要求朝廷賜予其新的姓氏。
于是,朝廷便賜予其豐臣的姓氏。
豐臣秀吉既能認近衛前久為義父,當然,更可以找一位家名高的源氏、平氏長者為義父。
而豐臣秀吉為何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呢?這主要是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并非那么神圣。
自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從而開啟了日本戰國時代。
而隨著室町幕府的勢力日益衰弱,征夷大將軍的名號也就越來越不好使了。
而豐臣秀吉平定了全日本,從長期的戰亂中感受到了幕府體制的弊端,既而謀求一種新的統治方式。
這才應是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原因。
那何謂關白呢?關白一詞,起源於中國,見《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 霍光,然后奏天子。
霍光輔政是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故事,而日本的政治與詞匯多受我國的影響。
關白的原意,甭管什么事,先告訴我。
關白也并非官職,日本的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的太政大臣,其下依次為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
此為太政宮 主持政事的四大長官,也唯此四大長官才有資格當上關白。
天皇年幼時,由太政宮的某位大臣主持政事而稱攝政。
待天皇成年親政后,攝政改稱關白,依舊主持政事,而天皇無實權,此即為攝關政治。
而日本的公家 朝廷雖無實權,但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豐臣秀吉見征夷大將軍的金子招牌在戰亂時期,也并不實用。
便謀求了關白的名號,其既具武家之實 事實上的大名之長,又具公家之名 朝廷之名。
而幕府體制,卻具有天然的弊端,既對抗公家。
幕末時代,就曾掀起了一場公武合體運動,企圖打壓當時日益高漲的尊皇攘夷勢力,而強化幕府的地位。
然而,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倒幕運動,即是西南強藩以尊王 公家為旗幟,打著大政奉還的旗幟而進行的。
就連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其自小受盛行的尊王學說的影響,而自覺是亂臣賊子。
可見,豐臣秀吉放棄征夷大將軍,而謀求關白的封號,以求公武合一的新式統治,是較為遠見的。
而德川家康之所以沒有跟隨豐臣秀吉的路線,乃是其名義上仍屬豐臣氏的家臣,而關白的職位卻在豐臣家,其只能走征夷大將軍的舊路。
而豐臣氏丟失江山,系其自身的原因,并非關白這種公武合一的政治架構之過。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3339-0.html豐臣秀吉為什么寧愿當關白,都不愿成為征夷大將軍歷史真相是什么?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