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第十一子韓王李元嘉,此人可謂神童也,很小的時候就能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而且可以口中念經書,目數羊群,這位牛人很可能自己發明了一件讓世人拍案驚奇的稀罕玩藝兒,這是一個銅制雙足酒樽,背面可以貯酒,每次倒酒時則一足佇立,酒若倒滿酒樽時,則雙足佇立,不滿時則一足前傾。古代人喜歡喝酒,就連酒具都這樣獨具匠心,別出心裁。可惜這項發明早已失傳,要是流傳到現代,就可以避免酒席桌上賓主雙方為酒杯盈或虧而爭執得紅脖子漲臉,推三阻四的情形了。韓王還有一件寶貝,叫做銅鳩,大概是青銅制作的酒器,古人不喝冷酒,一般都是把酒溫熱,這件銅鳩,奇就奇在酒溫熱后,它會發出叫聲,而發出的聲音則為真的鳩鳥鳴叫一樣,十分悅耳動聽,可見韓王元嘉生平非常喜歡飲酒,而飲酒時又十分在意情調。這兩件寶貝,我在央視的《鑒寶》節目中試圖發現之,可大多此類青銅酒器,多為形像而神不像,更沒有這許多讓人動心的情趣在內。
唐人筆記中還記載著許多神奇莫測的發明創造,洛陽縣長殷文亮,雖然時任父母官,但也是一非常聰明且手工精湛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他刻木為人,并給木人穿上色彩艷麗的衣服,每次酒會上,就會拿出小人,扳動機關,令木人為所宴請客人倒酒,木人操作熟練,所倒酒水毫厘不爽。又用木頭雕刻成俊俏的歌妓模樣,巧以機簧,這個木美人就會吹拉彈唱,笙歌妙舞,以湊酒興。而客人若是飲不盡杯中酒,小木人就會牢牢把持住酒杯而不放手,而木美人則歌聲不斷連連催促,這項絕頂聰明的發明不僅讓當時人驚為天作,也讓今人簡直難以置信,它集機器人、留聲機等多項現代科技功能于一體,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神乎其技,在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現在的人搜腸刮肚也只能用“奇跡”這個詞來形容了。
武則天即位之初,如意年間,江蘇有一工匠,進獻一物,叫做十二辰車,應該是報子午等十二時辰所用,但此車巧就巧在其轅馬位于正南時,則馬上所載午門就會自動打開,里面會出現一個小人,此車無論是在什么地方,都會如前所述,所指正南方向毫厘不差。指南針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傳統認為四大發明中除了造紙術為東漢蔡倫發明以外,其他三大發明都是宋朝時才有的,其實這種理解值得商榷,歷史上戰國時就出現過“司南”,當時的人們就發現了磁石的作用。很明顯,武則天時的十二辰車也是運用的這種原理,更讓人驚奇的是報時用的小人晚明和清朝時才有西洋人用西洋制鐘表進貢皇室,而武周時其實早就已經發明并熟練運用到了器具之中,不知后來因何湮滅而不見蹤跡?還是這位江蘇匠人,進獻了一個叫做“木火通”的東西,盤中盛火,無論怎樣翻轉,火勢不滅,此人所燃燒之火,難道是當時人們并不知道的石油?
當時的匠作大監楊務廉也很有本事,此人曾經在山西泌州時用木頭制造出一個僧人,此僧手執一碗,可以按照主人的要求自行乞討,碗中錢滿,機關就會自動啟發,僧人口中就會道出“謝謝布施”一語,當時集市上的人們競相圍觀,而為了聽到僧人作聲,每日布施者不下千人,楊大監可謂斂財有道,只賺得缽滿盤盈。而郴州行政長官王琚更有意思,這哥們兒是一個典型的垂釣愛好者,每次看到央視體育頻道中的國際釣魚大賽,我都為王琚哥們生不逢世鳴不平,要知道這哥們兒所發明的垂釣物具震古爍今,國際釣魚冠軍在他面前都相形見絀,連一盤小菜都不算。王琚因為是垂釣發燒友,就用木頭制作了一只水獺,然后把這個水獺沉于水中,而水獺每次捕捉到魚兒后就會自動浮出水面,王哥們兒不費吹灰之力,坐而得之。這究竟是何道理?原來王琚早就在水獺口中安放好了誘餌,用石頭縛住水獺沉入水中,只要魚兒取食誘餌,就會觸動水獺口中的機關,口合而銜魚,而身上的石頭隨著機關牽引也會自動脫落,水獺自然浮出水面。這項發明即使是放在現代,也堪稱最佳創意發明獎。
可見,古人遠比我們今天想像的聰明和睿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而那些譏諷古代科技落后的西方人只怕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甚至當做天書一樣將信將疑,然這些匪夷所思的發明創造卻明白無誤的記載在唐代文人的筆記中,而讓今之人瞠目結舌難以想像。可惜古代的封建統治者,因為過度重視農業和軍事,科技發明創造也僅運用于此。輕視和消極應對民間的許多智慧,以及獨創的科技發明與創造,甚至不屑的稱其為“奇技淫巧”,而讓這種打上隆重色彩的“民間制造”自生自滅,加之當時的整個社會并不鼓勵和引導匠人們科技創新,反而認為這種革新和創造是不務正業,那些史書上巧奪天工的技藝于是漸漸失傳,而科技巨匠們也逐漸消隱,散佚于古籍之中。這樣循規蹈矩的社會,玩弄權術的帝王和終日只知辛苦勞作于田野的人民,曾經留下璀璨科技文明之光的古代發明創造終于如片光零羽一般不復再現,從而導致了近代科技水平的落伍以及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不能不說是一種深深的遺憾了。
過大年/春節陰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三月三,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漢族及多個內生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四月六日祭祖、掃墓。端午節陰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主題:祭祀屈原,喝雄黃酒,吃粽子,掛艾草,做香囊。賽龍舟。
七夕節陰歷七月初七又稱乞巧節。當日女子拜織女,以求自己心靈手巧,嫁得如意郎君;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提名,事業有成。
盂蘭節陰歷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民間會放河燈超度亡魂。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舉家團圓節,主題:吟詩作詞,賞月、吃月餅、喝茶。
重陽節陰歷九月初九,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臘八節陰歷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小年陰歷臘月廿三
漢族傳統節日中西歷對照表
臘月---------------初七:驅儺日
初八:臘八節
十六:尾牙節
立春節(于立春日)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除夕夜普遍有闔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守歲酒的習俗,許多地區家宴中都要安排魚肴,寓意“年年有魚”。
正月---------------初一:春節(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初七:人日節
初八:谷日節
初九:天日節
初十:地日節
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燈節)
二十:天穿節
廿五:填倉節春分節(于春分日)
晦日:無
二月---------------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初二:春龍節(龍抬頭、龍頭節、社日)
十五:花朝節(花神節、百花之神生日)
寒食節(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節(于清明日)
十九:觀音誕
三月---------------初三:上巳節(女兒節)
四月---------------立夏節(于立夏日)
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
十八:碧霞元君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端節、端五、端陽、重午、蒲節、天中節)
立夏:立夏那一日。煮食茶葉蛋。民間有斗蛋習俗。
夏至節(朝節,于夏至日)
十三:雨節(關公磨刀日)
二十:分龍節
六月---------------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曬蟲節、蟲王節、回娘家節)
十九:觀音會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七月---------------初七:七夕節(乞巧節)
十四:秋日拔禊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瓜節)
廿九:地葬節
八月---------------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
十九:觀音會
十月---------------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
十五:下元節(下元水官節)
十一月---------------冬至節(于冬至日)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2800-0.html你不知道的唐朝:唐代曾經有那些讓人贊嘆的發明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