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凡是能聽取臣下意見的明君都能善始善終,而那些只喜歡臣下對自己阿諛奉承的昏君均不得善終。秦二世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一聽到民間有人造反就不高興,如果有人說:“那只是普通盜賊,地方官吏全力追捕,已將盜賊全部抓獲,這些小賊小盜不足為憂”,他就很高興。結果“遍地皆反者,內有叛臣”,秦二世還不知道。秦二世被叛臣所逼,臨自殺前問身邊唯一的宦者:“公何不早告我,乃至于此!”宦者回答說:“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早言,皆已誅,安得至今!”
君子要納諫,在用人方面不可不用敢提意見的諍臣。孔子認為,諍臣的有無關系到國家的安危。《曾子全書·仲尼閑居篇》記載了孔子論述諍臣、諍友、諍子的一段話:曾子曰:“敢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矣!是何言矣!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弗諍于父,臣不可以弗諍于君。故當不義則諍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事實上,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明君身邊都有一批諍臣。劉邦有樊噲、張良、周昌、叔孫通等敢提意見的大臣。劉邦占領咸陽(今西安)后,曾想住在秦始皇的皇宮里面,把秦朝的財寶婦女據為己有。樊噲及時制止了他,樊噲說:“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霸上,無留宮中!”張良也說:“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開明的劉邦接受了樊噲和張良的意見,馬上還軍霸上。劉邦晚年寵愛戚姬,戚姬生趙王如意。劉邦覺得太子仁弱,而趙王很像自己,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周昌、叔孫通、張良等大臣先后多次進諫,后來張良又建議呂后請出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四位老先生出山輔佐太子,才使劉邦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的諍臣也不少。如魏征、虞世南、馬周等,尤其是魏征,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諍臣。《資治通鑒》記載:“魏征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李世民曾經問魏征:“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自古明君不僅納諫,而且鼓勵大臣進諫。如漢文帝曾多次下詔命諸侯公卿“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并重用諍臣張釋之、申屠嘉等人。宋朝的開創者趙匡胤為鼓勵臣下進諫,曾立下誓言不因臣下與自己意見相左而置人于死地,并將此誓言納于太廟,傳及子孫。
謀殺高澄的幕后主使人究竟是誰,目前也沒有定論。如果蘭京的確有人指使的話,我經過多方面分析,認為只有高洋的嫌疑最大。
以前我總愿意把他們兄弟的關系往溫情一點的地方想,不過站在高洋的角度來分析,他很有理由殺掉高澄,也很有把握殺掉高澄。既然動機和條件都有了,作為高洋這個既忍且狠,從小就知道“亂者當斬”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動手呢?
下面逐條分析高洋的策謀和心路歷程。
一 早期鉆營
高洋的童年,是非常憋屈的,痛苦的童年,人人都有目共睹。當然,在這個大家庭里,一個人要想活得好,活得滋潤,不被人欺負,那就必須有靠山。高洋的靠山是誰?我想,首先,他的父親和母親可以排除。
高歡除了偶爾的贊揚之外,平日里只是習慣性輕視這個兒子,沒有寄予任何希望。天平二年,在高澄“偷車”敗露,高歡大怒之下想要將高澄廢黜的時候,所想到的新一任世子人選不是排行第二的嫡次子高洋,而是非嫡非長的高浟。高洋當時九歲,高浟才幾個月大,這么明顯的偏心,足以刺激到性情內向,敏感異常的高洋了。多年之后,高洋跑去高浟家里親手殺掉彭城太妃大爾朱,所說的話也正是在翻舊賬,“憶汝辱我母婿時,向何由可耐?”
至于婁妃,所生的其他五個兒子里,有三個美貌的(高澄、高淯、高湛),有一個孝順的(高演),最小的兒子高濟年幼不計,唯獨高洋從小丑陋,性情又是最不討喜的。婁妃也明顯很不喜歡這個兒子。不喜歡也就算了,后來干脆在大臣面前數落高洋,先是罵他不如父兄,算個什么東西;后來又對大臣說,高洋既懦弱又沒心機,相當皇帝肯定是被高德政這種小人攛掇的。高洋被母親打擊得幾乎放棄篡位;而在位后期發狂后,也因為得罪了母親,激動得想要燒死自己來謝罪。
可見,在父母這樣的態度之下,高洋想要找個靠山,有多么困難了。
當然,他也可以選擇第三個人,那就是他的親兄長高澄。倆人年齡相近,共同患難過。也許在富貴之前,高澄對他還是不錯的,這份比較溫馨的兒時記憶,應該說讓高洋自然而然地想要去親近兄長,而不是其他那些庶出的弟弟,更不是高演等開襠褲還沒脫下的小屁孩兒。
高澄自從偷車事件反敗為勝之后,又主動出擊,謀得在京城另立門戶,掌握輔政大權的機會。從這一點看,高澄是個非常有政治眼光和策略的人,他很清楚,即使母親早已失寵,只要自己在京城這邊建立好自己的小班子,羽翼豐滿,高歡就算再想廢長立幼,也是辦不到的事情了。
這一年高澄十五歲,高洋十歲。我認為,此時的高洋應該還沒有成熟到為自己將來的仕途鋪路的計劃,所以,他找靠山的問題,應該往后推遲幾年。
是什么促使高洋想要找高澄當自己的靠山呢?我覺得這個原因很簡單——高澄是高氏幕府將來的話事人,被眾星捧月。人人都向他獻殷勤,得到他喜愛的人,都能混得如魚得水。被高歡懷疑不是自己骨血的老三高浚,正是因為得了高澄的喜歡,才可以肆無忌憚地欺負比他年長幾歲的高洋,而高洋也只有老實愛欺負的份兒。
高洋在找高澄做靠山之前,不是沒有努力過。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高洋在別人面前都很老實木訥,在高澄面前傻傻的,膽小怯懦的模樣。唯獨到了高歡面前,他才會展露自己的真實水平,譬如治亂絲事件,譬如城門口伏兵演習事件。我覺得,這可能有故意成分,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可,同時不引起兄弟的警惕和嫉妒。然而他的努力還是失敗了,他最后認清,高歡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讓他當世子的打算。
既然這條路走不通了,那么他唯一通往成功的道路,就是抱緊高澄的大腿,跟著高澄水漲船高。事實證明,高洋這條路走對了,他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回報。
天平二年(535年),九歲的高洋被封太原公,開府儀同三司,同時還擔任了驃騎大將軍。注意,這個職位以前是高澄的。
武定元年(543年),“高澄啟解侍中,東魏主以其弟并州刺史太原公洋代之”,這一年高洋十七歲。可以判斷,正是這一年,高洋隨高澄進京,開始被高澄栽培扶植的。并州刺史一職,也是高澄曾經擔任過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2-1625-0.html人不可無諍臣諍友諍子:為何明君身邊諍臣多?你都知道哪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