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落實總書記要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正確的工作方針,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匯聚健康中國建設強大合力。
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
健康中國建設的工作方針是以人民健康為核心,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具體內涵如下:
以基層為重點:衛生健康工作須關注醫療預防關口的前移,疾病發生的最前沿、健康守門人在基層,特別是農村基層衛生關系到保護農民健康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大局。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必須改革和完善包括衛生與健康為重點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使之更加適應經濟的發展,更加適應群眾的需求。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都與健康息息相關。
預防為主:這是世界各國衛生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預防保健費用低、效果好,是衛生工作低投入、高效益的關鍵所在。
中西醫并重:體現了中國特色,中醫在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偏遠地區,提供了大量的衛生服務,對當地居民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必須一以貫之,長期堅持。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制定政策時必須要有健康的意識,要以人為本,真正既將人的健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又將人的健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人民共建共享:大力發展衛生與健康事業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動員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與衛生與健康事業,將人民群眾的付出與收獲緊密聯系在一起。
2024年 6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辦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移動體檢專項工作啟動儀式上,醫護人員列隊準備工作。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
以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的理念,彰顯了“人民至上”“健康為先”的價值取向,為健康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健康權益,凝聚起健康中國建設的強大力量。
在定位上,從服務患者向服務廣大人民健康轉變。這一轉變明確了衛生健康事業的基本定位。健康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必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位置,完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發揮醫保引領作用,合理布局醫療衛生資源,發揮中醫藥在疾病診治和預防保健方面的獨特作用,堅持預防為主方針,積極推進防治結合,著力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在策略上,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過度關注疾病向前延伸到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向后拓展到疾病控制與康復。既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又要針對生命不同階段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聚焦每個人的行為方式、生產生活環境和醫療衛生服務問題,作出系統、細致的建議和安排,確定若干優先領域,強化積極干預。
在方式上,從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轉變。落實預防為主,建立指標體系并組織檢測和考核,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做好健康教育,使個人了解必備的健康知識與信息并掌握其獲取途徑,讓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成為必備的素質和能力;推行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把“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落到實處。
在主體上,從依靠衛生健康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健康中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政府、社會、行業、個人等多個層面,實現從依靠衛生健康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為此,需要動員各個主體共同行動起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構建“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家庭支持、個人負責”的格局。
2024年5月22日,在沈陽興齊眼藥股份有限公司車間,操作人員進行裝箱前檢查。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
堅持政府主導,發揮市場作用,更加注重“三醫”聯動改革,重點抓好“五項制度”建設,把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貫穿醫改全過程,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動力。
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在目標理念上,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加快思想理念和工作模式轉變,完善全民健康制度體系;在參與主體上,醫療、醫保、醫藥相關行政部門,以及醫療衛生機構、醫藥企業、社會公眾等眾多健康利益相關方;在治理手段上,更加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實現改革舉措有機銜接、融會貫通,確保改革成效;在成效評判上,更加突出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推動醫療服務模式轉變,更加注重健康績效。
抓好“五項制度”建設。建立中國特色的分級診療制度,分級診療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改革的拓展深化。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這是深化各級各類醫院包括公立醫院改革的最終目標。推動全民醫保制度從擴面提標向提質增效轉變,以此撬動醫療服務、分級診療、醫聯體建設、藥品流通等各項改革。藥品供應保障制度要在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發力,徹底整治醫藥領域各種亂象,回歸法治秩序。健全綜合監管制度,構建起政府主導、第三方參與、醫藥衛生機構自我管理和社會監督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合力。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加大基本、基層、基礎醫療資源投入力度,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基本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彌補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發揮市場作用,支持社會力量辦好多層次多樣化健康產業,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正確處理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之間相互關系,堅持普及健康生活是基礎、優化健康服務是核心、完善健康保障是關鍵、建設健康環境是條件、發展健康產業是重點,共同支撐健康中國建設偉大工程。
普及健康生活。科學防控傳染病、慢性病,從注重疾病治療向注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轉變,將維護健康的“金鑰匙”交到群眾手中。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注意合理膳食和均衡營養,自覺抵制毒品、煙草等不良危害,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廣泛開展健康科普活動,加強全民健身行動。
優化健康服務。強化監測預警,強化疫苗接種,強化聯防聯控,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政府投入增長機制,不斷提高覆蓋范圍和質量。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多方聯動、醫防協同,推動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共享、體系聯動、服務整合,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完善健康保障。建立以基本醫保為主體、多層次醫保為補充的全民醫保體系,健全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完善全民健康信息體系,完善全民健康專業化服務體系,落實全民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基本保障。緊盯生物安全,特別是重大傳染病等重點風險領域,筑牢全民健康屏障。
建設健康環境。環境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營造綠色健康輿論氛圍,打造健康人居環境,解決好損害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降低疾病通過環境傳播的風險,以環境改善提升健康水平。積極推進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將健康理念引入社區、單位和家庭,強化影響健康的環境問題治理。
發展健康產業。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破除不合理限制和無形壁壘,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實行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促進醫療衛生與健康、康復產業相結合,推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等融合,催生健康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總之,健康中國建設,要堅持正確工作方針,多措并舉、統籌推進,建成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民心工程。
作者系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8144-0.html健康中國造福全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自我革命是黨永葆生機活力的力量源泉
下一篇: 在黨紀學習教育中樹立正確權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