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科學論斷,科學回答了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譜寫美麗中國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美麗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將“美麗中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兩步走”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是現代化的后發國家。人口規模巨大和現代化的后發性,意味著我國實現現代化面臨更強的資源環境約束,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摒棄西方發達國家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路。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的重大突破。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既彰顯了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又體現了其本質要求,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深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契合了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對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綠色根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理念和內容,美麗中國建設必將從目標引領、價值遵循、實現路徑等方面深刻影響現代化發展,并將貫穿于其道路形成、拓展的全過程。深刻把握美麗中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意蘊,立足建設美麗中國這個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根本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謀劃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生態力量。
2023年6月28日,井岡山黃洋界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二、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建設美麗中國根基在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綠色低碳發展,根植于新發展理念,統籌兼顧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能滿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互統一。它要求以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支撐,以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為導向,形成高端、低碳、生態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實現經濟與產業、行業與企業、技術與產品、銷售與服務的綠色轉型,從而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需要政府指引、政策導向,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這“三條紅線”(以下簡稱“三條紅線”),也需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堅持清潔、循環、低碳、安全發展,形成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涵養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養生態道德和行為習慣,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制定綠色消費服務標準,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促進消費、飲食、購物、出行、居住、辦公綠色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推動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助力打造高品質生態環境,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構建綠色低碳體制機制。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制度優勢,以強有力的體制機制為保障。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完善企業“碳效率”激勵機制為抓手,引導產業低碳轉型;以構建產品“碳標簽”機制為突破,釋放消費倒逼產業低碳轉型潛力;以建立資源環境要素市場配置機制為核心,加強產業低碳轉型要素保障;以健全綠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為重點,強化產業低碳轉型的科技支撐。健全財政金融政策協調機制,通過風險補償、專項獎勵等方式,優化美麗中國制度供給,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綠色低碳轉型機制,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產業體系,推動各方面共同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川西秘境黨嶺村的彩林一角(10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三、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等重大關系,以生態文明引領美麗中國建設,主要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在戰略部署上。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在治理體系上。以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以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為關鍵,以深化企業主體作用為根本,以更好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為支撐,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綠色低碳標準體系、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等,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企業自治良性互動,實現美麗中國治理體系現代化。
在行動主體上。堅持建設美麗中國全民行動理念,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要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把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匯聚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強大合力。
在生態空間上。明確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建立以落實美麗中國“三條紅線”硬約束為核心,以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為基礎,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手段,以信息平臺為支撐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以最堅定的決心、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守住守牢生態保護紅線,不斷筑牢美麗中國安全屏障,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在推進路線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重點把握好發展和保護、發展和安全、能源和氣候關系,建立覆蓋多污染物協同綜合防治、生態環境立體化監測、常規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環境健康等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科學的時間表、路線圖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7808-0.html奮力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春節的儀式感,是中華兒女最純樸的傳承
下一篇: 龍賀新春福滿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