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經濟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黨的中心工作,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重大判斷、重大部署和工作要求上來,下大力氣抓好2024年經濟工作。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論斷,反映了黨中央對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不斷深化。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關鍵是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這些新思想、新論斷的科學內涵,更加精準、更加有效地體現到經濟工作實踐中。
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硬道理”,進一步彰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發展作為硬道理,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不動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劃時代的偉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也有了新時代特點。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反映了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科學判定。高質量發展首先還是要發展,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體”,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質量發展的“高質量”,體現了發展更具時代特點的內涵界定,也就是從發展效果的“有沒有”“大不大”“足不足”轉向“好不好”“優不優”“美不美”,不再簡單追求數量和增速,而是更加關注生產要素投入、資源配置效率、資源環境成本以及經濟社會效益等各種因素。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實際上是在進一步申明,新時代經濟工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廈之柱石。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首先要牢牢扭住這個“硬道理”,堅持以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帶動和保障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發展的高質量。
11月10日,中鐵四局施工人員在淮宿蚌城際鐵路蚌埠北特大橋施工現場作業(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 劉玉才 攝
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最大的政治”,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最大的政治”,實際上就是最關鍵的“國之大者”、就是衡量所有工作最重要的“指揮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意味著各方面都要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認準了這條正確道路,就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當前我們的經濟發展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最大的政治”,為“自身工作的確定性”作出了界定和保證。也就是說,不管環境怎么變化,我們都要抓好經濟建設,堅持以實際行動融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成果,實現強國復興的遠景目標。經濟工作發展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能不能順利推進,直接關系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遠景目標能不能成功實現。我們要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力以赴抓經濟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各項藍圖變成生動實踐。
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在“穩”的基礎上勇立潮頭、奮進新時代。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除了延續2023年提到的“穩中求進”,同時提出“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從以往強調“穩”,到現在突出“進”和“立”,傳遞出更為積極的政策信號。“穩”和“進”、“破”和“立”,并非是完全對立的關系,而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不同的發展階段,側重點的先后安排會有不同的節奏。從2023年一年的發展實踐看,“進”的力度要更大一點、比重要更高一點。但是,強調“進”,絕不能為了促進經濟加快恢復而導致新的投資過剩或者一窩蜂上項目。要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著眼新動能、新產能,特別是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先立后破”,除了體制機制轉換,更多含義應該也在于此,先把新動能、新產能培育起來,再削減和淘汰相對落后的產能和供應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都需要從“進”和“立”上發力。只有“進”和“立”取得足夠成績,“以進促穩”才會有堅實底氣,中國經濟也才會實現強勁脈動。
12月26日,建設中的渝湘復線高速彭酉路魚梁溪特大橋施工作業現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政策統籌和輿論引導,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求“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同時對經濟宣傳也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反映了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強烈系統觀念。實踐表明,除了直接的經濟政策之外,許多非經濟性政策也對經濟運行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各部門出臺政策措施,不能有“一畝三分地”“責任田”思維,不要追求“一枝獨秀”而要著眼于“滿園花開”。要全面評估每一項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慎重出臺有可能產生需求收縮的措施,多安排有助于需求擴張的措施,加強各類政策之間的同向協調配合。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正是因為關注到輿論場上有一些不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錯誤聲音,進而影響了投資需求、影響了宏觀經濟健康發展。要努力形成穩增長、穩預期、穩就業的輿論環境,盡全力清除不利于經濟發展的輿論障礙,真正讓“經濟光明論”充滿輿論場。
春江浩蕩莫徘徊,應踏層峰望眼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錨定了2024年經濟工作的航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加強協同配合,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以實際行動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5793-0.html更加奮發有為地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下一篇: 不斷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