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南北貫穿北京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由此產生。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由歷朝歷代共同造就。元朝在燕京建造大都城時,誕生了一條近4公里的中軸線;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將中軸線延長1公里;清朝嘉靖皇帝擴建北京外城,再將中軸線向南延長2公里;乾隆皇帝在景山建造可俯瞰京城的五方亭,形成中軸線上的制高點;20世紀上半葉天安門廣場改造完成,中軸線也被賦予了新的當代功能,形成當前人們熟知的規模。中軸線共有15個遺產構成要素,從北至南分別是: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每一處遺址背后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價值。可以說,中軸線是“古都之脊”,既見證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方式,又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與價值觀。
這是7月16日在景山上拍攝的北京故宮。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感受建筑之美、布局之妙
北京中軸線南北貫通,景點遺址左右對稱,城市格局井然有序、宏偉壯麗。中軸線上的單個遺址建造考究,合一搭配又渾然天成、寓意豐富,古代皇權的恢弘氣勢、城市規劃的井然有序得以淋漓盡致展現,作為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梁”,再現了中國獨特的建筑之美、布局之妙。
每個遺址建筑設計精妙、形制講究,屋頂材料、屋檐脊獸、屋身色彩等,都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從而形成內在秩序與規范,如三大殿、天安門等皇家建筑以“黃”為主基調,而鐘鼓樓以“黑”面為身,以差異彰顯身份用途不同。建筑設計也體現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如天壇的壇域構造呈現北圓南方之形,寓意“天圓地方”,社稷壇的方形祭壇上鋪滿五色土,象征“五行”為萬物之本。此外,建筑本身積淀著古人獨特的生活體驗并展現其審美志趣。所謂“晨鐘暮鼓”描述的就是鐘鼓樓作為北京城的報時中心,規范著城市的作息和秩序,使城市按節奏運行。而乾隆帝所建的景山作為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向北將萬寧橋處的漕運繁忙、客舟如織盡收眼底,向南俯瞰皇城、掌四方天下,可謂“京華覽勝第一處”。
北京城以中軸線向左右布局展開,建筑要素相互呼應,形成整體布局之妙。中軸線北端布局充滿煙火之氣的市場,往南為百官議政的朝堂,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北部的地安門外大街前承皇城、后啟鬧市,還有煙袋斜街、南鑼鼓巷分布,這一帶成為古早熱鬧的商業區。而前為朝堂、面南朝向,體現《周易》里“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中軸線的西側由北至南分布社稷壇、先農壇,東側與之對應分布太廟、天壇,完全遵循“左祖右社”的都城布局,一側以廟臺祭祀高祖,一側以高臺祭祀神靈,既牽掛往昔歷史、祭奠祖宗先輩,又祈盼國之未來、祈禱國泰民安。除簡單對稱外,北京中軸線內城區段還存在嚴密的比例關系,恰以五百丈的長度形成三等分,分別為鐘樓至景山北門、景山北門至故宮午門、故宮午門至正陽門箭樓,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分區,由此形成中軸線上獨有的建筑韻律節奏。
體悟文化之美、文明之魅
北京中軸線蘊含了中華文明深刻的文化價值理念、展現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風貌。我國自古以來講究“以中為尊”“擇中立國”,有著“敬天法祖、慎終追遠”的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軸線恰是這些思想的集中體現。
“中軸”的選址蘊含“中和”的哲學之思。《呂氏春秋》中所記“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選址講究擇中立國、左右對稱,又秉承“象天設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確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就以定點軸線鋪展開來。選擇中位設都,又彰顯皇權之尊、政權之穩,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諧穩定,從而實現國家社稷安定,達成“和”之境界。此外,設廟建壇來源于“天人感應”的傳統思想。古代皇權秉承君權神授的思想,天子率萬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贊萬物化育,于固定時節或行重大事項前在廟壇行禮祭祀,奏中和韶樂,以虔誠之心求保萬民、以禮樂之制達“天地之和”,從而達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北京中軸線的傳承演變更加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北京中軸線歷經五個朝代、七個世紀,經過歷朝歷代的擴建與修整,在快速發展的國際大都市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中軸線的設計最初見于魏晉南北朝鄴城、洛陽城,城市開始出現中軸規劃格局,隋唐長安城進一步體現中軸對稱理念,明清時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將中軸線不斷延伸擴充,而如今北京中軸線在累積歷代文化遺存基礎上,又注入新鮮文化符號,如遵循中軸理念,修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傳承傳統禮制文明,將天安門廣場作為國家盛大典禮舉辦之地。北京中軸線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文明的見證、歷史的傳承。
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駛過北京永定門城樓前(7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彰顯文化自信、大國擔當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再次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也為世界各國全面認識中國、深入感受中華文化新增了一個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北京中軸線是彰顯東方文明和智慧的文化地標,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對北京中軸線保護、申遺,進一步筑牢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力量,也是為世界遺產保護作出貢獻的重要舉措。
文化自信來源于對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北京中軸線為我們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具象體驗。置身于太和殿前,感受到皇權威嚴;再穿行故宮,一覽古老的紅墻綠瓦、氣勢如虹的大雄寶殿;參觀先農壇,了解“一畝三分地”;行至太廟,明白“配享太廟”的意義;登上景山,俯瞰晚霞漫天的皇城落日……于是,中華文化不再抽象遠離,而是化作了一處處觸手可及的墻壁門檻、一聲聲扣人心弦的鐘聲鼓聲、一片片風光旖旎的錦繡山河。近期,國外社交媒體上掀起中國Citywalk熱潮,其中不乏在北京中軸線上的打卡行動。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通過參觀建筑遺址、聽歷史趣事、體驗各異美景,感受中國的傳統習俗,體會中華千年禮儀文明,了解中華民族的世界觀、義利觀,中華文化再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展現非凡魅力。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絢麗色彩,更展現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歷史文化遺產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北京中軸線申遺歷時12年,其間遇到理念更新、方案調整、技術攻關等難題。中國團隊攻堅克難,尤其是采用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推動文物傳承與保護、開發與利用,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充分彰顯了我國的大國氣度、大國擔當。我們也堅信,全球各國始終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堅持文化遺產保護不停歇、文化交流不停歇,就一定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展,澆灌出絢爛的精神文明之花。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543-0.html品讀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風韻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建設
下一篇: 【理響中國】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