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這是新征程上指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和重大舉措,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激發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改革的內生動力,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奮力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彰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為了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決定》系統闡述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其中重要一條,充分彰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作為社會歷史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體現,標識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底色。
中國共產黨是堅持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改革開放是黨領導人民開創的偉大事業,其艱巨性、復雜性、繁重性前所未有,需要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我們黨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始終遵循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群眾改革創新活力,匯聚人民群眾創造偉力,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改革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把人民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性問題加劇,外部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靠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對重大風險挑戰,貫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繼續圍繞群眾關心的入學就醫、就業增收、養老等現實問題,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健全群眾參與機制,持續拓展暢通參與渠道,更好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2023年11月28日,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湖面巡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趙永章 攝)
“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全面深化改革價值之所在
《決定》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增進人民福祉,充分彰顯了黨的性質宗旨和使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之所在。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永恒不變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立場問題,映照著一個政黨的初心使命,彰顯著一個政黨的價值取向。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根本上回答了改革為了誰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動詮釋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行動中,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以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現代化建設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幸福感更可持續。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努力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努力實現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彰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2024年 7月5日,河北省河間市一家鉆頭制造科技型企業的工人在生產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決定》緊扣新征程上黨的中心任務,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鮮明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個聚焦”的著力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其中之一。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體現了黨的民生事業重心質的飛躍,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主觀感受和價值評價。
在現代化建設的視域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內涵豐富、意蘊深邃。一要全面認識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廣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從廣度上看,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表現為人民主體的廣泛性,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同時,作為人民生活的品位和質量,生活品質具有廣覆蓋性,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于一體,體現在教育、就業、收入、醫療、住房、生態環保等各個方面。二要深刻理解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深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向“共同富裕”目標的邁進,標志著人民生活品質不斷躍升,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彰顯我們黨為民造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取向。三要準確把握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厚度。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準確把握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厚度,不僅要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促進人民物質生活更加富足,而且要豐富和拓展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使全體人民精神世界更加富足充實,人民真正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群體,靶向精準施策。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多措并舉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三是堅持在共同奮斗中創造美好生活。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在制度、機制等層面形成團結奮斗的社會活力,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增強勞動光榮意識,弘揚勞動精神,鼓勵勤勞致富,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營造共同奮斗的社會氛圍,形成共同奮斗的制度激勵,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展望未來,充滿信心。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錨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匯集民智、凝聚民心,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作者系天津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497-0.html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追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