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對北京高質量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親自為關系首都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重要規劃、關鍵事項把關定向。北京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首都戰略定位,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4年7月28日,北京,中軸線鼓樓內的“鐘鼓樓歷史文化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來源:千龍圖像庫)
加強科技創新 布局未來產業
北京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面向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聚焦“突破”“占先”和“升級”,北京市對標關鍵核心技術需求,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倒逼應用基礎研究,持續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在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突破的基礎上,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北京連續8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首位,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進入全球創新型城市前列,成為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北京深入實施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專項行動,注重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一鏈一策”開展產業鏈延伸和協同配套;圍繞“北京智造”優勢產業,把握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趨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在通用智能、量子科技、未來網絡、低碳能源、前沿材料等領域統籌創新資源,加快前沿技術突破和技術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圍繞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等20多個方向,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壯大。
著力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北京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擴大外調綠電規模,綠電占比達到25%,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厚植綠色底色,將創新要素與“藍天、碧水、凈土”生態環境結合,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推動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著力保障民生 塑造“北京品質”
北京立足首都戰略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北京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促進投資和消費不斷涌現新亮點,扎實推動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育、文體等民生實事,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擴大普惠性公共服務覆蓋面,市民生活服務多樣化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全市公共服務資源布局進一步優化。面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協調有限空間資源和人民群眾多元需求,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從系統觀念出發統籌謀劃、協調解決供給和需求的矛盾,在高質量發展中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北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兜牢重點群體就業底線,全力以赴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努力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和揪心事,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強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著重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線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中創造更多民生福祉,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北京以“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機制為抓手,更加突出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撬動基層治理大變革,通過管理目標量化、標準細化、職責明晰化,精準施策,下足“繡花”功夫,以細心、耐心、巧心聚焦細微之處,全方位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以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著力點,在精準上下功夫,精治共治法治一體推進,列入專項行動的任務不斷擴展,既有對違建等城市治理“頑疾”的攻堅克難,也有對橋下空間、鐵路沿線、背街小巷等“灰色空間”的整治,更有回應民生關切的精細化社區治理。在留白增綠中提升城市發展水平和百姓生活品質,以優越的制度環境和文化土壤為發展插上羽翼,在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中塑造“北京品質”。
2024年7月19日,北京市昌平區城北街道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活動之基層社區應急救護理論與技能培訓(來源:千龍圖像庫)
優化營商環境 打造“北京服務”
北京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智慧化為導向,以“北京標準”“北京效率”“北京誠信”為支撐,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塑造首善標準、國際一流的“北京服務”品牌。
不斷深化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北京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以“京通”作為網上辦事門戶,以“京辦”作為政務辦公門戶,以“京智”作為智慧決策服務門戶,圍繞“三京”打造統一服務入口,推進“一網統管”“一網慧治”提質增效,實現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以“城市碼”打造全市統一的實體“數字身份”編碼體系,以“一張圖”建設全市統一的時空基準底座,實現智慧城市“全鏈接”;以“感知體系”建設推動城市影像、城市脈搏、城市體征等數據匯通應用,實現城市運行“全感知”。
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集成服務。北京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一件事”系統協同,實現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按照“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口受理、一網通辦、一端出件”的要求,規范并優化形成各場景工作方案、辦事指南、業務流程等,推出建設企業變更“一件事”、優化企業注銷“一件事”、拓展餐飲店開辦“一件事”集成服務,并不斷擴大服務對象范圍。
全面推進一體化綜合監管。北京持續深化一體化綜合監管改革,著力構建科學高效、齊抓共管的綜合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效能,改善首都營商環境。推行“無事不擾”白名單制度,對納入白名單的經營主體,除被投訴舉報、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專項檢查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原則上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減少對優質企業打擾。統籌深入推進非現場監管工作,充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收集、分析、評估相關監管數據,實現非現場監管行業領域全覆蓋。細化“柔性執法”措施,完善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免罰和初次違法慎罰制度,結合執法實際及時修訂輕微違法行為容錯糾錯清單。深入開展跨區域執法協作,加強京津冀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等安全監管聯合執法。
總之,北京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加強科技創新布局未來產業,著力保障民生塑造“北京品質”,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5466-0.html奮力譜寫北京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堅實的民主法治保障
下一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