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辦的2023北京文化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傳承優秀文化促進交流合作”為年度主題,打造文化建設成果的展示平臺、文化建設經驗的交流平臺、文化創新發展的合作平臺、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平臺。這次論壇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舉措,要以此次論壇為契機,把握傳承、創新、互鑒的規律,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傳承,有揚棄
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它具有獨特精神特質、文化內涵、重大價值。傳承傳統文化,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而是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對文化傳承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科學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有揚棄的繼承。
堅定中華文化自信心。文化自信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體現的是民族精神狀態和凝聚力。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是推動文化傳承的基礎與前提,只有構建起強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促進文化精神的血脈延續,進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讓中華文化的魅力得到持續綻放,使更多人領悟到文化強國建設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堅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撐。文化傳承要從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出發,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激發民族創造活力、推動社會文明素質提升;不斷提煉和萃取傳統文化中最為珍貴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品格,使之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互融互通,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求互融互通,從根本上促進文化傳承和發揚。
9月14日,演職人員在北京文化論壇文藝晚會上表演器樂演奏《同舟》。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創新,有規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文化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
體現時代性。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適應社會的新變化和新需要,用現代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推動傳統文化的演變和現代轉型,并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時代精華。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載體和傳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使之在新時代煥發強大的生機活力;體現時代性,就是要通過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和創新,使優秀傳統文化適應并服務于當代社會,真正深入普通百姓心中。
把握規律性。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社會條件的變遷,始終保持著一種歷史適應力和巨大生命力,守正而不拒創新,是變與不變的統一,是傳承和發展的統一。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有揚有棄的辯證規律,積極開展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廣泛借鑒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科學性、革命性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活力,對其進行拓展、重構和超越,培育創造新時代的先進文化。
富于創造性。要在不忘歷史中開辟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消除成見和顧慮,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和價值觀培育等各項工作中,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9月14日,葡萄牙奧埃拉斯市副市長弗朗西斯科·貢薩維斯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主論壇上發表演講。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互鑒,有規則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今天,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文化交流,更加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牢固樹立文化交流互鑒科學理念。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推動中外文化互鑒,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樹立和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積極吸收國外優秀文明成果。交流互鑒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要積極借鑒國外傳統文化保護利用的有益做法,如法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德國對魯爾區等老工業區的改造利用,日本的傳統文化保護立法及宣傳,印度的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建設等。要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養分,堅持洋為中用,在把根留住的前提下博采眾長。
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從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到唐代鑒真東渡日本,再到元代鄭和七下西洋,中華民族一直在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立足新時代,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出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展示中華文明蘊涵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擔當使命、奮發有為,為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而努力!
(作者系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0-1299-0.html把握文化發展規律 推動文化強國建設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戰略升級 打造國際文化名片
下一篇: 亞運力量,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