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三年來,“虹橋”特色更加鮮明,“國際”水平持續提升,“開放”格局日益深化,“樞紐”地位不斷鞏固,實現了從“上海的虹橋”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
2021年和2023年,國家發改委先后印發《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和《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三年來,三省一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相關部委指導支持下,凝心聚力、踔厲奮進,合力推動《總體方案》全面落實、《政策措施》加快落地,進一步提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輻射能級。
從“一核兩帶”到三省一市,在推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過程中注重統籌好各方關系,形成了以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虹橋經驗”。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核兩帶”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3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8萬億元,“一核兩帶”經濟密度達4億元/平方公里,是長三角平均水平的4.7倍。
“虹橋”特色 更加鮮明
三年來,“一核兩帶”共同推動從“上海的虹橋”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乃至“世界的虹橋”,優勢互補、產業協同、市場共興、功能共享的發展共同體加快構建,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萬億元,“虹橋”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大商務”功能著力強化, 2022年,落戶在虹橋國際商務區的天合光能執行董事、天合富家董事長高海純表示,天合光能發軔于常州,國際總部我們經過深思熟慮,最后決定落戶在上海虹橋。我們從公司出發,15分鐘內就可以到達機場、坐上高鐵。天合光能在虹橋設立了國際總部,以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低碳的產業升級為發展戰略。虹橋國際商務區的政策支持、營商服務也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虹橋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心。
“蟠龍天地位于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青浦片區蟠龍鎮,于 2023年完成了歷時五年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有效拉動區域消費的城市更新新樣本。”負責“蟠龍天地”項目的瑞安新天地商業總監陳純表示,集團在規劃過程中致力于打造一種全新的城中村改造商業模式,不僅對過去的文化進行了煥新,同時也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滿足了大家的生活需求。自2023年4月29日開業至當年底,已經吸引了大約1800萬人次,成為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新的流量擔當。
隨著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內資企業總部、貿易型企業總部支持政策陸續出臺,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和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服務中心揭牌運作,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項目、民營企業總部培育庫先后設立,累計引進總部類企業和機構超500家、認定貿易型總部54家。
“大會展”功能持續提升,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三年來累計舉辦展覽面積達1084.05萬平方米、辦展數量共95個,其中2023年辦展規模及能級顯著提升,展覽總面積超676萬平方米,國際性展會數量達46個、占當年展會比例80.7%。虹橋國際會展產業園揭牌運行,列入“上海市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累計集聚上海國際展覽、英富曼會展等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超300家,其中2023年新增入駐85家。
“大交通”功能不斷完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正式發布,虹橋樞紐總客流量累計近9億人次,其中2023年客流規模大幅上升,為4.07億人次、同比增長1.6倍,約占三年累計客流總量近一半。
“大科創”功能加快構建,市場化創新主體加快集聚,產業布局更加優化,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耦合共生。數字文創、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衛星導航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成形、成鏈、成群、成勢。
“長三角地區作為上海格創重點深耕區域,公司深度賦能了蘇州華星、中環領先、中芯集成、積塔半導體、長電科技等半導體客戶數字化建設” 格創東智表示,未來3-5年是上海格創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上海市豐富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和人才資源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氛圍和土壤。格創東智將以上海市半導體產業整體發展規劃、工業智能發展政策為牽引,立足大虹橋,打造格創東智半導體行業總部平臺。
“國際”水平 持續提升
三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國際化平臺加快打造、國際化業務廣泛開拓、國際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其中“一核”累計外貿進出口1943.92億元,特別是2023年貿易活躍度保持較高水平,貨物進出口額完成759.35億元、同比增長27.9%。
2023年,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聯合東浩蘭生集團,通過全面資源整合協同,共同打造服務于中國企業“走出去”、新加坡及東盟企業“引進來”專業化、一站式專業服務平臺——虹橋企業海外發展服務中心。中心首批引入了50余家專業服務機構,包括國際項目投資服務、國際人力資源服務、國際會展及貿易服務、涉外法律服務、國際金融及投資服務、信用服務、知識產權、會計審計、涉外廣告服務等。設立的“一網通辦”綜合服務區為入駐企業提供覆蓋商事登記和人力資源等在內的5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的現場辦理,讓企業和群眾“排一次隊,辦所有事”。
“開放”格局 日益深化
三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對內開放合作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虹橋商務區累計吸引合同外資83.19億美元、實到外資20.88億美元(截至2023年11月底),特別是2023年合同外資增長迅猛(同比增長139.9%),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樞紐節點正在加速打造,日益成為我國雙向開放的最前沿。
服務長三角對內開放功能逐步凸顯。聯合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投資虹橋”品牌持續擦亮,積極組織舉辦“潮涌浦江·投資虹橋”和“虹橋財經匯”等高能級投資促進活動。蘇州(虹橋)會客廳、蘇州(相城)數字經濟創新產業園、海鹽國際(上海)創新中心、南湖智立方(上海中心)等一批城市會客廳相繼設立。跨域資本協同不斷深化,加快落實上海與蘇浙皖三省的協同授信機制,《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興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印發實施,相城獲批江蘇省唯一數字金融產業集聚區。
雙向投資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依托進博“引進來”力度持續加大,進博會“展品變商品、采購商變貿易商、參展商變投資商、政策變制度”穩步推進,上海交易團搭建60家“6+365天”交易服務平臺?!渡虾J蟹辙k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條例》正式出臺,以地方立法形式將臨時性政策上升為制度性安排。
服務企業“走出去”水平不斷提升,《加快提升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服務企業“走出去”能級的若干措施》出臺實施,虹橋海外貿易中心加掛“上海市‘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虹橋)”牌子,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揭牌成立。國別地區合作持續走深走實,中新合作空間持續擴大,中德合作領域縱深拓展,中日合作平臺做大做強,中荷合作邁出重要一步,海峽兩岸人才流動機制持續貫通。
“樞紐”地位 不斷鞏固
虹橋樞紐特點更加凸顯,立足交通樞紐優勢,加快促進創新資源、信息要素集聚,持續構建交通“樞紐”、創新“樞紐”、信息“樞紐”。
交通“樞紐”建設行穩致遠。國際航空運輸服務效能有效提升,金山區華東無人機空港加快建設,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加快打造,蕪湖宣州機場正式開通;上海機場蘇州城市航站樓正式啟用,蘇州工業園區創新打造數字貨站,昆山長三角國際空港現代物流中心啟動運營。
創新“樞紐”功能加快塑造。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增強,上海虹橋國際科創中心正式揭牌,大虹橋生命科學創新中心發布,“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策源區成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
成果轉移轉化生態持續構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在“一核兩帶”實現全域通用通兌。滬蘇成功探索長三角首次聯合科技攻關“揭榜制”,滬嘉科技協作聯盟正式成立。創新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閔行區基因產業集群、嘉定區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金山區無人機產業集群、青浦區數字物流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工信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作為來自上海市的一個面向全球的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科技要素資源流通集聚平臺,2022年8月,InnoMatch平臺由上海市政府和科技部共同發布上線。截至目前,整個平臺以長三角為核心,技術經理人覆蓋全國30余個省市,平臺科技成果轉化量、發布量及線上交易活躍度、交易量均已走在全國前列。
“對InnoMatch平臺而言,他們在探索一條全新的技術‘絲綢之路’。”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總經理、科尋科匯(上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超表示,“絲路電商”是我們國家面向全球“一帶一路”建設的非常重要的舉措之一。InnoMatch平臺是一個全球的技術要素市場的運營平臺。我們特別期待借助‘絲路電商’示范區的建設,推動我們從技術層面上,面向‘一帶一路’國家、面向國際,發展一些技術和產業相結合的業務。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虹橋已經由一個單純的地理名稱,升華為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每一個詞語都蘊藏著創新的內涵,并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今天的虹橋不同以往,未來的虹橋不可限量。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7860-0.html“上海的虹橋”躍升為 “世界的虹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任拓發布《行業趨勢快速報告 | 飲料行業-液態乳制品行業解讀》
下一篇: 上海全力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