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年關將至,“紅包難題”讓人操心。浙江金華的張女士發現,今年自己包紅包的數量要變多了,“親戚新生了一對雙胞胎,原來的獨生女升級當了姐姐,雖然也為對方感到高興,但是這么一來就需要給出三個紅包。”再算一算“賬”,張女士更糾結了:“我家只有一個娃,對方有三個娃,我到底是按1個人1000元包,還是按3個人1000元包?”(據1月31日錢江晚報)
這則新聞沖上熱搜,只因道出不少人的糾結。過年發紅包是少不了的儀式感,如何發,發多少,總是令人費思量。因為紅包里面不是錢,裝的全是人情世故,表達的是心意與感情。紅包金額發少了,似乎沒有盡到禮數,錢花出去了還可能收不到應有的效果,紅包金額發多了,禮數是到位了,又會增加經濟負擔。
過年發紅包是道難題(圖源:潮新聞)
張女士說,親戚家有三個孩子,自己一個孩子,如果按照自己以前給的紅包金額發,現在就要給同等金額的三份,如果以往的紅包金額是一千元,現在就要支出三千元,如果給少了,又會很不好意思。這也確實是個問題,以前雙方都是一個孩子,發紅包就屬于“一對一”的關系,你來我往中,各給一樣金額的紅包,也就相互扯平了,彼此都不失體面。如果這次給對方孩子發三千元的紅包,對方回一千元,自己就吃虧了。如果按一千元分成三份,給出去的每個紅包就只有三百元了,會顯得面子上不好看。
這其實是個假設性的問題,因為理論上還有另一種情形,自己給對方三個孩子每人發一千元的紅包,對方可能會“禮尚往來”,給自己孩子發來三千元的紅包,也會扯平。所以,要發紅包時,也別想太多,按自己的經濟條件與心意行事就可以了。
人情世故讓人煩惱,就是在于不能失掉體面。張女士說,每年她都很頭疼,因為不知道對方給孩子包了多少錢。這說的意思是,大家見面時,會相互給對方的孩子發紅包,因為事先不確定對方會包多少金額,如果自己包少了,收到對方的紅包時發現比自己給的要多,就會顯得被動。
張女士說,每到過年,大家難免要算算賬,根據收到的紅包多少,決定回禮多少。這說的也是人情往來講究一個互不相欠。既然如此,大家不妨從輕從簡,給人情來往做減法,也是為自己減負。
杭州人孫先生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會去妻子的老家衢州過年,他和親戚們已經商量好了,今年不相互送紅包了。孫先生認為,紅包是一種人情往來,你家給500元,我家得回500元,既然這樣,紅包交換來交換去并沒有多大意思,不如干脆約好了都不給。這也是一個辦法,彼此都約好只拜年,不發紅包,就省掉了在紅包數額上的糾結。
人情來往表達的是關心與牽掛,紅包也好,其他禮物也好,都是一份心意的體現。比如,有人選一款帶有龍元素的布包,送給小朋友當作小背包使用,這也挺好的,既不貴重,心意又到了,這個布包有紀念意義,能留下龍年的印記,顯得禮輕情義重。
既然紅包的意義是表情達意,量力而行,心意到了就行,想得太多就是自尋煩惱。如果覺得紅包發少了不體面,那就去選一些有意思的小禮物送給小朋友,只要小朋友喜歡,就是好的。無論如何,紅包與禮物都只是心意的承載物,不必拘于數額的大小與形式,只要有心、用心,就能讓人開心,不必讓紅包成為大家過年的難題與困擾。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7525-0.html極目時評|別讓發紅包成為過年的難題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