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榮(左)給婆婆梳頭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趙炳長 吳淑君
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典明村有位孝順兒媳陳勤榮,今年71歲,40多年來,一直精心照顧雙目失明的婆婆石生桂。盡管丈夫又聾又啞,丈夫的哥哥弱智,她仍不離不棄,勉力維系著這個家。如今,在陳勤榮的操持下,兩兒一女均已立業成家,孫子、外孫個個孝順,在革命老區紅安縣成就一段佳話。
1月8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來到七里坪鎮典明村。
孝順兒媳給婆婆洗頭
1月8日上午,冬日的陽光溫暖如春,照耀著大別山區這個寧靜的小山坳。當天上午11時許,在典明村村主任戴霞蓮帶領下,記者來到陳勤榮家的四合院。
陳勤榮叫起坐在床邊的98歲婆婆石生桂,與戴霞蓮一起,攙扶著婆婆跨越幾級臺階,到院子里洗頭。
只見陳勤榮先在婆婆脖子上裹了條白圍巾,又端過一只盛滿熱水的不銹鋼臉盆,先將自己的右手放進臉盆試了一下水溫,然后將一條毛巾浸在盆中,搓洗了一會,便將蘸滿水的毛巾一下又一下地澆在婆婆的滿頭銀發上,又將洗發水均勻地抹在婆婆的頭發上,婆婆則像聽話的孩子似的將身體前傾,乖乖地配合著兒媳的每一個動作。
給婆婆洗完頭,擦洗干凈,陳勤榮又拿過一把木梳,將婆婆的頭發輕輕梳理起來。
如今,婆婆每天只吃兩餐,早上喜歡吃面條,中午米飯加兒媳做的葷素搭配的家常菜,午后便不再吃東西,下午經常在院子里走一走,曬曬太陽,生活非常規律,身體仍然健朗。
“明年婆婆就99歲了,按農村的風俗,百歲大壽儀式都在99歲時過。”陳勤榮說,“到時候我們會請來兒子、女兒、孫子、外孫以及其他親朋好友一起慶賀,也歡迎記者來拍照。”
四十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
據典明村黨支部書記陳丹介紹,1976年臘月,陳勤榮嫁到典明村黃土咀陳美武家時,面對的是剛逝去老伴的婆婆,一位智障的叔爹,天生聾啞的丈夫,和智力殘缺娶不上媳婦的丈夫的哥哥。后來婆婆也因病眼睛失明。
一家子都成了弱勢群體,陳勤榮不僅沒有放棄他們,生活的重壓反而激發起她內心里的滿格正能量。她從沒抱怨過任何一個人,每天悉心照顧著家里的每一個人,田里種稻谷,菜園收蔬菜,家里做家務,買柴米油鹽,日復一日。
1978年以后,大兒子陳鵬斌、小兒子陳兵和女兒相繼健康降生,老少一家8口人生活得雖清貧,但幸福和睦。
就這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一晃40多年轉瞬即逝。
40多年里,叔爹去世了,丈夫陳美武原本雖聾啞但身體尚健康,結果在56歲時患上糖尿病,經多次醫治后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丈夫的哥哥智力殘缺也絲毫不見好轉。
但天無絕人之路,這個時候,兒女們漸漸長大成人了。
兩兒一女個個孝順
經過40余年的言傳身教,陳勤榮對這個家庭所做的一切,3個兒女件件看在眼里,他們早在幼年時就已暗下決心:長大后一定要混出個人樣,為母親分憂,為家族解困。
長子成年后,前往漢口務工,經過多年打拼,如今在武漢市已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在市中心買了房;女兒成人后風光出嫁;小兒子也學就一技之長,在縣城創業而且有房有車。
每年春節,也是婆婆石生桂的生日,三個孫子孫女無論多忙、多遠都會回家,給奶奶擦拭身子,洗頭換衣,并從天南海北帶回各種好吃的和生活用品。“婆婆,這些年真是苦了你了!”這是兩個兒媳婦每次回來都會對陳勤榮說的話。
“孩子們這么孝順,我再怎么辛苦也值得。”陳勤榮說。
為了讓孩子在外面安心工作,不為家里的事操心,陳勤榮將婆婆、丈夫、哥哥的日常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除在田里種了足夠維持一家人生活的口糧之外,還在2017年依托當地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在典明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買了20只羊,為家里創收。
“今年沒養羊了,但我養了40只雞,孩子們在外面也都不容易,我在家多種一點兒、多養一點兒,可以讓孩子們的壓力小一點兒。”陳勤榮說。
典明村黨支部書記陳丹說,作為革命老區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陳勤榮的故事沒有終結,她的精神一定會在村里廣為傳頌。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6456-0.html她用言傳身教讓好家風傳承 孝順兒媳悉心照顧雙眼失明婆婆40余年是怎么回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