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孩零下18度光手跑步險截肢#】的新聞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
據報道,在吉林通化,室外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下,一女孩在訓練跑完七八圈時感到手發疼,手也開始變白。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凍傷,冷空氣過敏,還差點因此截肢。
這并非個例。近日在哈爾濱,一位網友因未戴帽子耳罩在松花江上玩耍,結果耳朵上被凍得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水泡。
還有網友在早上騎電動車未戴手套,在寒冷的通道中推了一會兒車,導致手指疼了兩三天。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科學有效地防范凍傷呢?
01、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凍傷?
凍傷是低溫寒冷導致的損傷,當身體較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會使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液流量因此減少,造成組織缺血缺氧,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1316世界之最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如手、腳、耳朵等部位。
除了低溫外,凍傷還與潮濕、風大、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下降、肢體靜止不動等有關。
任何皮膚部位出現發紅或疼痛,都表示凍傷可能已經開始了,相關跡象包括:
- 某塊皮膚出現白色或灰黃色。
- 皮膚感覺異常堅硬或呈蠟狀。
- 皮膚感覺麻木。
寒冷天氣下,如果有較長時間的室外停留,比如騎行電動車、自行車,戶外運動、戶外作業,很容易發生凍傷。
按照輕重程度,凍傷可分為三度:
PgsmTo第一度為紅斑級,表現為受凍局部瘙癢、皮膚蒼白、局部稍腫,疼痛,如果處理及時,癥狀一般持續幾小時或24小時就可消失。
第二度為水泡級,除皮膚紅腫外,還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泡破后流出草黃色液體,患者自覺皮膚發熱,疼痛較重。
第三度稱為壞死級,皮膚局部或肢體發生壞死,皮膚呈紫褐色,局部感覺全部消失。
02、凍傷后怎么辦?
首先千萬不要這樣做:
1、千萬別用熱水復溫
43℃以上的熱水,會加重局部的炎癥。
2、千萬別揉搓
揉搓之后會進一步加重皮膚的損傷,尤其不能用雪水來揉搓,這樣會加重組織損傷。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盡快脫離寒冷環境。
2、溫水復溫。
使用略高于機體核心溫度3~5度的溫水,將凍傷部位放入其中泡半小時左右,泡到手發紅變軟濕潤以后就差不多了。復溫治療開始后,可把受凍肢體放在溫水浴中,每天2次。雖然用溫水快速復溫易出現劇痛,但對組織的恢復效果較好。
如果所處環境下沒有熱水,也可以將凍傷部位放到肚子或者腋窩處復溫,直到有明顯的紅色或者變成正常的柔軟度即可。
3、如果出現紅腫、疼痛加重、水皰、血皰或出現膚色青紫等癥狀,需及時就醫。
燒傷科是醫院處理凍傷的主要科室。
03、如何預防凍傷?
- 做好易受凍部位的保暖
戶外活動使用御寒用具,如帽子、手套、耳暖等。
- 保持皮膚干爽
潮濕條件下更容易導致凍傷,如果運動出汗,要注意脫離寒冷環境,及時更換干燥衣物。
戶外運動時可遵循內層排汗(速干型衣物),中層保暖(保暖性好的衣物),外層防風(跑步夾克或沖鋒衣)的“三層穿衣法”。運動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時穿脫。
跑步時盡量不要穿棉襪,因為它們不會帶走水分,會讓雙腳有凍傷的危險。
- 合理安排戶外運動
在時間上,宜遲不宜早。推薦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進行戶外運動(霧霾天、雨雪天就老老實實呆在家活動一下吧~)。因為冬季的早晨,天氣比較寒冷,易使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增高,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早晨地面空氣中含氧量低、污染物多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做好熱身。低溫下,肌肉比較僵硬、動作更難施展,會增加受傷風險。而運動前的熱身,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肌肉溫度、恢復肌肉彈性,降低受傷風險。建議5~10分鐘的動態拉伸:腿部大肌肉群,可通過弓步提膝、提膝胯下擊掌來為腿部熱身;胸部和肩部熱身可轉臂搖擺等。
在訓練強度和運動項目上,一般在身體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為宜,中等強度運動量即可,最好是讓全身肌肉都得到鍛煉。運動項目可選擇有氧耐力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車及徒手體操等,每次持續20至30分鐘,可逐漸延長至1小時。
寒冷的冬天,你還會堅持運動嗎?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5610-0.html零下18℃不戴手套跑步:居然險些被截肢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