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11月29日,雷軍向武漢大學捐贈13億元人民幣一事沖上了微博熱搜。當天,在廣西科技大學有一位名叫哈澤洋的學生向學校捐贈了20萬元。不同的是,這位學生還是一名在校的大四學生。在廣西科技大學迎來65周年校慶之際,他想通過這次捐贈,感謝學校、老師的教育和對他創業的幫助。據悉,這是該校首次接受在校學生捐贈。(據11月30日柳州日報)
捐贈現場(圖源:柳州日報)
11月29日,雷軍向武漢大學捐贈13億元,引來好評如潮。雷軍稱,有很多很多校友捐款,每一筆捐款都是校友對母校的愛,分量都一樣重。雷軍這句話很實在,捐款要量力而為,對學校的感情,不能以捐款多少為衡量標準。
廣西科技大學的大四學生哈澤洋向學校捐贈了20萬元,同樣引起了輿論關注。據了解,疫情期間,他參與校園志愿團隊配送校園物資,后來打開思路開發了外賣點餐系統,從而賺取了第一桶金。再然后,學校給他們提供了校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如今公司每天可以為固定13個人提供崗位,周六周日可為18個人提供崗位,很多都是參與勤工儉學的學生。
雖然雷軍和哈澤洋的捐款金額無法相提并論,但從中發現,他們捐款的初衷都是一樣的。雷軍就讀時,收到學校一筆2000元的“巨額”獎學金,讓他心生“十倍、百倍、萬倍”回報母校的意愿。哈澤洋同樣因為得到學校的幫助,所以借校慶之機為學校貢獻力量。
不過,我們看到了一些質疑,有人說,哈澤洋為什么能在疫情期間接到單子?認為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其實,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有時運的因素,更關鍵的是思想創新。就像他當志愿者時,看到學生收外賣不便,就開發軟件系統一樣,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路、能力以及意愿。
學子的捐助,也是在從一個側面來肯定學校。往小了說,疫情期間學校讓學生點外賣,并沒有借機“做大做強校園餐飲”這一點,就值得肯定。往大了說,學校是否給了學生創新創業的寬松環境,是否給了他們創新思維的用武之地?學校給哈澤洋的幫助,就是看到了他的能力,給了他舞臺。學校不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創新的場所。年輕人的創意多,點子多,學校如何呵護,就非常重要。
可以說,學子和學校,就是一場雙向的奔赴。打開了學生學習創業的思路,學校同樣能從中得到回報。這些回報,未必就是說學子學有所成、學子捐款之類,也可以是從中提升了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讓更多的學子受益。
前不久,某體育社區APP“高校評分”的話題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現身點評母校,以自身經歷測評高校教育,發表對自己學校的看法,圍觀其他學校的銳評。
客觀說,一些學生評價母校非常尖銳,其中有些難聽的話就受到不少學子的點贊,認為“中肯”。雖然這些評價未必全面客觀,但可以肯定,如果一所學校缺乏關愛學生之心,就不可能得到學子的愛護,更別談學子在學成之后還來回報學校。
得到學校幫助創業賺了錢,再來回報母校,體現了學生的感恩心態。所以,對學子捐贈學校的行為,應該少些猜疑,多些肯定,其他學校同樣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3508-0.html極目快評丨大四男生給學校捐20萬元,請少些猜疑多些肯定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