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陳菲茜 記者邱愛荃報道 一起涉及3000多萬元的買賣合同糾紛案在松江區人民法院“重整式”執行下,迎來了轉機——原本位于山東菏澤的30MW光伏電站即將進入拍賣程序,如今每月都有80多萬元的進賬,在保留優質資產的基礎上,實現了當事人雙方利益最大化。
光伏電站淪為僵尸資產
2019年,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與山東菏澤的一家光伏電站建設公司合作。回天作為供應商,為其提供了一批3000多萬元的產品。根據合同約定,建設公司應在產品交付3個月內給付貨款。
“我們實地考察了該項目,也確認了電站建成后會有專業的公司收購。”回天集團資本中心副總裁李沈飛說,但3個月后對方未履約,導致建設公司的后續資金斷裂。
電站是建成了,但由于沒有維護資金,電站的發電效率已跌至設計值的58%。這意味著,大量的能源將被浪費,37名留守電站的員工也將失去維以生計的收入。
在兩個多月溝通無果的情況下,回天只得起訴建設公司,勝訴后貨款仍無著落。隨后,該案轉至松江區人民法院執行局。
“重整式”執行帶來轉機
由于長期未償還貨款,該電站即將進入拍賣程序。但按照評估報告,剩下的電站設備不足一千萬元,與貨款金額相差甚遠。
接手該案的法官助理黃浩杰判斷,這片占地593畝的新能源基地光照條件非常優渥,理應是一個實際收益與環保減排兼得的好項目。同時,回天方也表達了希望拉建設公司一把,幫助光伏電站“活”過來的想法。
在查閱大量的資料并咨詢了光伏技術專家后,黃浩杰決定通過“重整式”執行讓原本陷入困境的電站重新煥發生機。他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制定《經營式重組方案》,建議引入第三方專業運維,把每月的電費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給申請人、運營方和用于運營。
“這樣一來,既能逐步清償債務,又能讓電站運轉起來,恢復自身的造血功能,逐步清償對方的債務,并建立‘共管賬戶’監督系統。”黃浩杰解釋道,每月電費進入法院賬戶,待款項匯入債權人賬戶后,債權人可實時操作資金流向,前3個月的電費優先提取15%作為技改基金。”
多方努力迎來雙贏
為了幫助電站盡快恢復造血能力,回天引入了自己長期合作的運維方綠源公司。綠源公司相關負責人方先生回憶道:“在沒有接手電站的時候,它的發電效率遠不如正常項目,但如今,它每年都有保底的發電量,目前的收益也較為可觀。”
一年后的驗收數據顯示:電站累計發電量達設計值的117%,農光互補區的小麥畝產增收15%。在松江與菏澤兩地法院的通力協作下,該案已償還債務800多萬元,為申請執行人最終收回3000多萬元的欠款提供了司法保證。
“通過這種市場化運營的方式將荒廢電站變廢為寶,保留了優質資產,維護了勝訴人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很多人的就業,此外,當地稅收也都有了保障,讓我們感受到司法機關給與的實實在在的溫暖。”李沈飛說。
“我們辦的不僅僅是案子,每一個企業背后都有許多員工和家庭。我們要像保護自家魚兒那樣,守護企業的呼吸權,給它們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松江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李為國表示。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6147-0.html實現當事人雙方利益最大化!松江“重整式”執行讓優質資產煥發新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