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報道 面對低空經濟發展機遇,上海如何在產業版圖中更好發揮“頭雁”作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規劃交通院院長王卓瑛在市人代會徐匯區代表團聯組會議上建議,上海各級政府包括相關協會為厚植低空經濟產業生態開放更多應用場景。
在王卓瑛看來,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一種創新驅動質態,不僅局限于賣裝備、送快遞等,還將進一步拓展到應急救援、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環保監測等更多新業態和新賽道,映入眼簾的是區域經濟的未來圖景。“這些應用場景將激發更大的市場潛力。從其整體產業鏈的底層邏輯而言,徐匯區具有較大產業優勢。”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將低空經濟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應用范圍“行政松綁”“技術破圈”,低空經濟將迸發更大的市場潛力。根據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在“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布局”部分,特別提到“有序推進虹橋國際低空經濟產業園、華東無人機基地建設”。而202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正式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上海也同步成立了上海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公司、上海長三角現代產業發展促進會低空經濟產業分會。
“上海現在已有許多科技創新,接下來我們還應開放更多新科技的應用場景。”王卓瑛介紹,身處民營經濟發達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核心區,上海無人飛行器研發和eVTOL產業發展速度快、潛能大。
徐匯區正積極探索和推動低空經濟城市場景應用落地。如徐匯區濱江的龍華機場攜手龍華街道、西岸集團,聯合策劃打造的“濱江七點半”無人機常態化表演活動,為市民們帶來一場場數字化科技和藝術視覺盛宴。“如果進一步站上服務長三角整體立體交通的層面,無人飛行器在應急救援,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醫用生物材料轉運等場景中,能夠更好地造福群眾。”
據悉,徐匯區內目前聚集了多家在細分領域表現突出的企業,涵蓋機場運營、傳感器研發、低空交通平臺、無人飛行器研發以及客運eVTOL等領域。同時,徐匯區在大模型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擁有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可賦能智能駕駛、氣象預測、城市巡檢、水務治理等低空經濟場景,為飛行器研發提供硬核支撐。
“徐匯區良好的科研基礎,如果再配合廣闊的應用場景,必將產生‘1+1>2’的規模效應。”王卓瑛期待不久的將來就能在徐匯濱江見到:無數志同道合的低空經濟企業在毗鄰載體內相互協作、資源共享,提供了較為完整的產業與應用孵化生態,共同推動低空經濟向縱深化、體系化高質量發展。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5965-0.html王卓瑛代表:開放更多應用場景 厚植低空經濟生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