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始終堅信,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世界歷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重振全球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的大目標不能改變”。昨天(9月3日),2024年國際議員友好交流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五大洲43個國家的49位議員、前議員與中國人大代表共話合作、共謀發展。
志合越山海。當前,全球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甚囂塵上,國際議員呼吁各國立刻行動起來:“世界正處在十字路口,今天的行動決定我們的明天。”各分論壇上,圍繞世界經濟、人民福祉、全球未來等議題,中外嘉賓暢所欲言,貢獻智慧。
確保經濟復蘇有韌性可持續
“中國已成為實實在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只是計算GDP,也不只是看短期發展成果。”泰國前民主黨下議員、前財政部副部長批實·立阿坦告訴記者,中國經濟增長最可貴處在于包容性,提倡縮小貧富差距、一個人都不落下。這種高效率的“經濟發展”而非簡單的“經濟增長”模式,讓所有民眾能從中獲得紅利。
在全球發展與經濟復蘇分論壇上,與會國際議員坦言,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依然步履蹣跚。圣盧西亞眾議院副議長肯尼·安東尼擔任過15年政府總理與財政部長。在他看來,地緣政治沖突、全球氣候變化、通貨膨脹都在拖累全球經濟恢復。更令人憂心的是,全球化聲音被一些國家民粹主義主張所遮蓋,甚至將國內經濟不佳歸咎于多邊主義。“全球經濟發展可以通過經濟學工具來分析,這個時代恐怕結束了。這值得我們警惕。”
希臘新民主黨議員斯皮里東·基里亞基斯認為,現在遇到的挑戰是全球性的,因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可以像中國那樣用好多邊主義力量,推動數字經濟、教育醫療發展,重視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確保經濟復蘇有韌性、可持續。
作為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中國與歐盟合作對于推進世界經濟復蘇至關重要。葡萄牙議員里卡多·卡瓦略說,葡萄牙是歐盟與中國加強合作的支持者。中歐是不同領域合作伙伴,歐盟必須根據自身利益,深化與中國的關系,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糧食安全、金融穩定等領域加強對話。“對于一些觀點不同之處,應該避免政策碎片化,通過開誠布公地面對問題,共同應對挑戰。”
“我們期望世界將更多目光投向發展中國家。”牙買加眾議員、勞工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部長諾曼·鄧恩說,發展中國家需要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前提是互相尊重、真心幫助。他提到中國在當地投資,比如建設兒童醫院,并向學校提供獎學金,“這些推動了當地發展,也希望上海與我國可以在城市更新、垃圾回收等領域加強合作”。
中國敞開心扉推廣經驗
聯合國報告指出,按照目前的全球發展速度,到2030年,5.75億人仍將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我所在的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利比里亞參議院臨時參議長揚布利·康加·勞倫斯在消除貧困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上疾呼,“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在我的祖國,沒有人晚上要餓著肚子睡覺,也沒有人因為饑荒而輟學。”
勞倫斯介紹,發展農業是利比里亞減貧事業的重中之重,政府將國家預算用在提升農業技術、增加糧食產量上。阿根廷執政聯盟“自由前進運動”眾議員卡洛斯·阿列桑德羅認為,所有基層官員都要認識到私營部門的重要性。通過發展私營企業來提高創新力與生產力,是消除貧困的有效途徑。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智利最大貿易伙伴,每年雙邊經貿往來達到550億美元。”在智利參議員胡安·伊格納西奧·拉托雷看來,發展是減貧的最優選項。智利向中國出口葡萄酒、農產品、銅礦以及鋰礦,在豐富中國市場的同時,幫助智利消除貧困。
討論中,不少國際議員提到,每個國家在發展經濟同時,也要關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西班牙眾議院第三副議長埃斯特爾·希爾坦言,西班牙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兩部分,一是單親家庭居多,二是婦女兒童,“我很想了解中國對低收入民眾的保護措施”。
主持論壇的上海社科院首席研究員權衡現場回應,中國有最低工資制度,通過法律形式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基本生活;通過醫保體系建設與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保障公民的就醫與就學權利。在他看來,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現代化,也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的現代化。
作為蒙古國前任首席統計官,蒙古國家大呼拉爾委員阿尤恩·阿榮吉雅深有同感:“我的國家正通過對社保、醫保及就業等領域立法,維護公民權利,提升國民福祉。”
“很高興,中國愿意敞開心扉和各國分享自身經驗,幫助我們實現中國已經實現的成果。”她引用中國名言,“一花獨放不是春,希望中國減貧經驗能促進世界發展春滿園。”
攜手承擔守護地球使命
“綠色轉型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肯尼亞國民議會議員碧翠絲·埃拉奇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贊同。她表示,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對全人類而言是重要議題,全球各國政府必須共同面對這一危機,積極通過對話解決。3天中國之行,讓她感到大開眼界:“街道兩邊都種滿了樹,我們在上海第一次看到了綠色港口,了解到科技力量在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在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分論壇上,日本立憲民主黨眾議員近藤昭一介紹,早在1996年兩國在北京建立了日中友好環境保護中心,圍繞環境政策立案、觀測、分析、研究、人才能力建設等開展工作,“每年有很多中國政府人員和專家訪問日本,加深雙方人員交流。”
“2022年,我們遭遇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洪災之一,三分之一的國土受災。非常感謝我們的‘鐵兄弟’中國,總是在危難時刻向我們伸出援手。”巴基斯坦參議院人民黨領袖、前氣候變化部長雪莉·拉赫曼很感動。她提出,氣候變化使不平等和貧困日益加劇,許多國家卻缺少妥善的應對方式,在這方面,中國可以為世界提供經驗。她感慨,自己曾多次來到中國,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景象,中國正在推動發展方式的結構性變革,提出了大量科技解決方案,走在了綠色轉型的前列。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湯亮介紹,我國已在2021年啟動了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他表示,中國正在推動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全方位培育新質生產力,與世界各國攜手承擔起地球守護者的責任與使命。
“當改變的風吹來,有人修筑城墻,有人建造風車。”參加交流的議員紛紛表示,各國應拋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期待與中國更好開展合作。
共同譜寫互利共贏篇章
要重振全球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愈發彰顯。該倡議提出11年來,已吸引156個主權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合作行穩致遠、成果豐碩。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全球可持續發展伙伴關系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展開交流,大家表示,“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共進的陽光大道,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累計運送超過600萬乘客,日均乘客超過6000人,運送出口貨物超過900萬噸……這是一條全場420公里的跨國鐵路開通兩年半交出的成績單。“我們是東南亞內陸國家,中老鐵路的開通,讓我們不再孤立,而是成為互聯互通的亞洲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撾國會議員本達·翁那馮表示,在中國遠見卓識的領導下,“一帶一路”倡議正幫助老撾化挑戰為機遇,從“陸鎖國”變為“陸聯國”,進而接軌全球。“我們為參與其中而深感自豪,這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更關乎改變生活、連接人民,構建一個共享、繁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吉爾吉斯斯坦國家議會國際事務、國防、安全和移民委員會主席烏蘭·普里莫夫表示,這一倡議促進了基于開放、包容和共同利益原則的經濟全球化。未來,他希望兩國可以進一步在基礎設施和交通發展、能源加工、工業、農業、采礦、旅游、數字經濟等領域深化合作。
“一帶一路”的光明前景,吸引世界各國友人踴躍加入,共同譜寫互利共贏的篇章。“我的家鄉是一個農業大省,大米、棕櫚油和優質的牧場都是當地特色,非常想借此機會邀請大家來投資!”論壇現場,哥倫比亞民主中心黨眾議員埃丁森·奧拉亞打起了“廣告”。
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各國帶來顯著的發展紅利,不僅有經濟往來,還有技術和文化的交流,“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前往中國學習,來自中國的農業專家還給我們的提供了技術支持,這些都是中國大國擔當的最好佐證。”(上觀新聞)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8-15545-0.html“世界正處在十字路口,今天的行動決定我們的明天”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上海成立首個國家公共就業服務區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