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新浪科技 周文猛
云服務市場正在經歷新變局。繼4月底“阿里云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后,幾家云服務巨頭日前宣布核心產品降價——騰訊云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移動云全線產品最高直降60%,天翼云則在首頁刊登頭圖廣告稱有產品低至1折……
三天前,京東云入局,也提出挑戰全網最低價,與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三家云廠商“公開叫板”,承諾“買貴就賠”。其承諾除了官網價參與比價之外,實際成交單價將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的基礎上再打九折。
云廠商的價格戰,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巨頭的不斷涌入,讓戰火越燒越旺。
“得先把魚苗吸引進魚塘養起來”,業內人士分析稱,價格戰主要目的在于“以價換量”,擴大用戶,特別是中小企業用戶的基數和規模。背后體現出市場求新求變,已經迫在眉睫。
有廠商拿邊緣產品做噱頭?套路明顯
深圳某科技公司運維總監周申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輪云服務商爭相降價,瞄準的主要目標其實是首次簽約的企業。而公司團隊從2015年開始就使用某家的產品,“我前幾天才續約,但發現價格并沒有降。”
實際上,此次個別云廠商們的降價套路不止于此。
廣告詞上,動輒百分之幾十的降價幅度,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賺到了”,但事實上,云計算產品的價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去一些使用地區、使用期限等外部條件,回歸產品本身,各種規則、參數以及配置,都可能讓最終成交價出現大幅的波動。
另一家企業的技術負責人認為,如果把目光限定在各家的降幅上,很可能就錯失了入手高性價比產品的機會,那些降幅越高、叫得越響亮的產品,越可能并不是企業的剛需。
查閱參加價格大戰的幾家云廠商官網并做橫向對比發現,部分云廠商是將全系核心產品拿出來做活動,主打“真誠”;而有些則是用一些邊緣產品做噱頭,明顯存在“套路”。
產品方面,掀起價格戰的阿里云參加降價的產品覆蓋彈性計算、儲存、網絡、數據庫、視頻云及CDN和安全產品。但是,降幅最高50%的卻是深度冷歸檔存儲產品。相較主流產品而言,該產品的關注度和使用量都較小。
“就像去商店里購物,門口廣告上寫著2折起,實際上只有襪子是2折”,該人士認為,既然是降價,范圍就要足夠廣且覆蓋更多主流產品線,比如京東云的降價策略,范圍比較豐富,既包含計算、存儲,到網絡、數據庫,還包括中間件、安全、視頻服務、云電腦。“只有全系存儲產品,才能說是真正降價”。
京東云起底潛規則,應該“貨比三家”
實際上,近兩年來國內云服務市場增長并不樂觀。根據IDC最新數據,中國公有云市場兩大業務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長19%,跟2021年同期42.9%的增長率相比,出現了下滑。
增長放緩,直接導致云服務廠商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廠商們紛紛在通過不同渠道獲客,以保持各自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價格戰很多廠商主要降的是“官網價”。這就如同購買汽車,官網海報稱降價多少,但實際在各地的4S店中,到手價格往往會比官方指導價低很多。
有意思的是,京東云此次還提出“比價”,起底了云計算領域的潛規則。其承諾除了官網價參與比價之外,實際成交單價將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的基礎上再打九折。只要拿出近三個月對應產品及配置的訂單、賬單等材料進行核實,就能獲得相應優惠甚至優惠券補貼。也就是說,降價是動態的,而且將評判權交給了客戶。
無論如何,此輪云廠商價格戰,最終受益者還是有需求的中小廠商。但還是應該“貨比三家”,因為云服務的特點就是和服務商強綁定,很難遷移。一旦選擇,中途更換的可能性很低,因為時間成本和重構成本將直接飆升。“后期續費再貴,都得認!”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6-705-0.html起底中國云廠商價格戰:阿里京東先后入局,最高降幅“套路滿滿”?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