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線程是Java并發編程的基礎,理解Java線程的生命周期對于編寫高效、穩定的并發程序至關重要。本文將從兩個角度來介紹Java線程的生命周期,并通過代碼示例進行驗證。
在Java中,線程的創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繼承Thread類或實現Runnable接口、Callnablee接口。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示例:
步驟:
/** * Java中創建線程方式一:繼承Thread類 */public class ThreadTest extends Thread{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i);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Test threadTest = new ThreadTest(); threadTest.start(); }}
打印結果:
0123456789
步驟:
/** * Java中創建線程方式二:實現Runnable接口 */public class RunnableTest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100; i < 110; i++) { System.out.println(i);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Test runnableTest = new RunnableTest();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runnableTest); thread.start(); }}
打印結果:
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
一般創建線程時,使用上面兩種方式居多。但是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缺陷:在執行完任務之后無法獲取執行結果。
如果需要獲取執行結果,就必須通過共享變量或者使用線程通信的方式來達到效果,這樣使用起來就比較麻煩。
而自從Java 1.5開始,就提供了Callable和Future,通過它們可以在任務執行完畢之后得到任務執行結果。
Callable接口可以理解成一段可以調用并返回結果的代碼(call方法);
Future接口表示異步任務,是還沒有完成的任務給出的未來結果。
所以說Callable用于產生結果,Future用于獲取結果。這點可以在源碼里面分析得知。
源碼分析
Runnable位于java.lang包下,它是一個接口,在它里面聲明了一個方法叫做 run():
@FunctionalInterface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 {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
由于run()方法返回值為void類型,所以在執行完任務之后無法返回任何結果。
再看Callable源碼Callable位于java.util.concurrent包下,它也是一個接口,在它里面也只聲明了一個方法,只不過這個方法叫做call():
@FunctionalInterfacepublic interface Callable<V> { V call() throws Exception;}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泛型接口,call()函數返回的類型就是傳遞進來的V類型。
Future就是對于具體的Runnable或者Callable任務的執行結果進行取消、查詢是否完成、獲取結果。必要時可以通過get方法獲取執行結果,該方法會阻塞直到任務返回結果。為什么這么說呢?看了它的源碼就知道了。
Future類位于java.util.concurrent包下,它也是一個接口
package java.util.concurrent;public interface Future<V> { /** * 取消任務 */ boolean cancel(boolean mayInterruptIfRunning); /** * 任務是否被取消成功 */ boolean isCancelled(); /** * 任務是否已經完成 */ boolean isDone(); /** * 獲取執行結果 */ V ge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 * 獲取執行結果,支持超時 */ V get(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ExecutionException, TimeoutException;}
所以說Future一共給我們提供了三種功能:
但是因為Future只是一個接口,所以是無法直接用來創建對象使用的,因此就有了下面的FutureTask。
FutureTask實現于RunnableFuture接口,這個接口的定義如下:
public interface RunnableFuture<V> extends Runnable, Future<V> { void run();}
可以看到這個接口實現了Runnable和Future接口,接口中的具體實現由FutureTask來實現。這個類的兩個構造方法如下 :
public FutureTask(Callable<V> callable) { if (callable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this.callable = callable; this.state = NEW; // ensure visibility of callable } public FutureTask(Runnable runnable, V result) { this.callable = Executors.callable(runnable, result); this.state = NEW; // ensure visibility of callable }
如上提供了兩個構造函數,一個以Callable為參數,另外一個以Runnable為參數。這些類之間的關聯允許你基于FutureTask的Runnable特性(因為它實現了Runnable接口),把任務寫成Callable,然后封裝進一個由執行者調度并在必要時可以取消的FutureTask。
FutureTask可以由執行者調度,它對外提供的方法基本上就是Future和Runnable接口的組合:get()、cancel、isDone()、isCancelled()和run(),而run()方法通常都是由執行者調用,我們基本上不需要直接調用它。
步驟:
示例:
/** * Java中創建線程方式三:Callable和FutureTask結合使用 */public class CallableTest implements Callable{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all() throws Exception { int i = 1000; for ( ; i < 1010; i++) { System.out.println(i); } return 111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allableTest callableTest = new CallableTest(); FutureTask<Integer> futureTask = new FutureTask<Integer>(callableTest);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futureTask); thread.start(); try { System.out.println("Result:"+futureTask.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ecu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打印結果
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81009Result:1111
Java線程的狀態可以被劃分為五種或六種,這主要取決于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在操作系統的傳統線程模型中,線程通常被分為五種狀態。
操作系統層面的五種線程狀態和JVM的六種線程狀態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它們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JVM并不關心操作系統線程的實際狀態,從JVM看來,等待CPU使用權(操作系統狀態為可運行態)與等待I/O(操作系統處于等待狀態)沒有區別,都是在等待某種資源,所以都歸入RUNNABLE狀態。因此,操作系統層面的線程狀態并不直接影響JVM的線程狀態。
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們關注的焦點不同:操作系統更關注線程對CPU和I/O資源的使用,而JVM更關注線程在Java程序中的行為。
在「JDK1.2之后」,Java線程模型已經確定了基于操作系統原生線程模型實現。因此,目前或者今后的JDK版本中,操作系統支持怎么樣的線程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Java虛擬機的線程如何映射,這一點在不同的平臺上沒有辦法達成一致,虛擬機規范中也未限定Java線程需要使用哪種線程模型來實現。線程模型只對線程的并發規模和操作成本產生影響,對于Java程序來說,這些差異是透明的。
對應Oracle Sun JDK或者說Oracle Sun JVM而言,它的Windows版本和Linux版本都是使用「一對一的線程模型」實現的。
一對一的線程模型也就是一條Java線程就映射到一條輕量級進程(「Light Weight Process」)中,而一條輕量級線程又映射到一條內核線程(「Kernel-Level Thread」)。我們平時所說的線程,往往就是指輕量級進程(或者通俗來說我們平時新建的java.lang.Thread就是輕量級進程實例的一個"句柄",因為一個java.lang.Thread實例會對應JVM里面的一個JavaThread實例,而JVM里面的JavaThread就應該理解為輕量級進程)。推算這個線程映射關系,可以知道,我們在應用程序中創建或者操作的java.lang.Thread實例最終會映射到系統的內核線程,如果我們惡意或者實驗性無限創建java.lang.Thread實例,最終會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甚至導致系統崩潰(可以在Windows開發環境中做實驗,確保內存足夠的情況下使用死循環創建和運行java.lang.Thread實例)。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6-17526-0.html為什么有些人說JAVA線程五種狀態,有些人說六種?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使用Java AOP實現面向切面編程
下一篇: 為什么 Kafka 的吞吐量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