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中,返回錯誤通過errno.h中的錯誤代碼來表示,比如0代表No error,也就是沒有錯誤;2代表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也就是找不到指定路徑的文件或文件夾;5代表Input/Output error,表示輸入或輸出出現了錯誤...
而在我們最愛的Golang中,有這樣一個飽受爭議的error類型,它不是一個整數,而是一個接口。
package mainimport ( "errors" "fmt")type name struct { error string}func (n *name) Error() string { return fmt.Sprintf("%s : ...", n.error)}func main() { err := judge(11) //err := judge(1) //err := judge(6) fmt.Println(err)}func judge(num int) error { if num > 5 && num < 10 { return errors.New("這個數字大于5了..") } if num >= 10 { return fmt.Errorf("%d大于或等于10了...", num) } return &name{error: "hello"}}
這是三種可以作為error返回值的方式。errors.New()創建出來的error類型其實是errorString結構體。
// src/errors/errors.go// New returns an error that formats as the given text.// Each call to New returns a distinct error value even if the text is identical.func New(text string) error { return &errorString{text}}// errorString is a trivial implementation of error.type errorString struct { s string}func (e *errorString) Error() string { return e.s}
所以我們創建的結構體name其實和errors.New()底層的形式是基本一樣的。
而使用的fmt.Errorf其實是先將字符串格式化然后再調用errors.New()。
在Go中,設計者從語言層面要求人們需要明確地處理遇到的錯誤,但是因此導致的問題也十分明顯,使用Go語言編寫的代碼中err
會到處都是,不過優秀的IDE——Goland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使用Goland能夠將err!=nil
這段判斷和處理壓縮,不再干擾代碼的閱讀。
我本人是不太喜歡Java的try-catch機制,可能是不太會用,Go語言官方提到try-catch會讓代碼變得比較混亂,很多程序員會胡亂catch異常,導致錯誤處理比較冗長。
而Go語言通過多返回值機制,讓返回錯誤變得很簡單,并且提供panic和error兩種機制,感覺這種機制更有優勢,也看起來更簡潔。
煎魚大佬之前有博客談到了Go社區中關于Go錯誤處理的新議題,大家想了解的可以看看:
其實之前Go社區中出現過多種關于錯誤處理的新議題,但是都沒有被采納...
比如為了判斷err == io.EOF就得引入io包,這是標準庫的包還能接受,如果是第三方庫的包,并且使用“哨兵錯誤”,很容易導致循環引用的問題。
雖然這種錯誤比“哨兵錯誤”要好,它可以捕獲更多關于錯誤的上下文信息,比如出錯的行數等其他字段信息。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在定義錯誤和使用錯誤的包之間形成依賴關系,又容易導致循環引用的問題。
func f() error{ sentence,err := say.Hello() if err != nil{ return err } // ...}
上面這種寫法是不是我們經常會用到?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判斷err是否為空,不為空,代表有錯誤,就直接返回錯誤,否則就繼續執行后面的流程。
作為程序執行者,你沒有能力看到程序錯誤的內部信息,只能知道程序有錯或者沒有錯誤。這種錯誤處理作為一種調試輔助手段還是不錯的。
第三方庫github.com/pkg/errors可以輸出錯誤堆棧,并且使用起來很簡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 Wrap annotates cause with a message.func Wrap(cause error, message string) error// Cause unwraps an annotated error.func Cause(err error) error
下面來介紹Wrap和Cause的使用樣例:
func ReadFile(path string) ([]byte, error) { f, err := os.Open(path)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ors.Wrap(err, "open failed") } defer f.Close() buf, err := ioutil.ReadAll(f)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ors.Wrap(err, "read failed") } return buf, nil}func ReadConfig() ([]byte, error) { home := os.Getenv("HOME") config, err := ReadFile(filepath.Join(home, ".settings.xml")) return config, errors.Wrap(err, "could not read config")}func main() { _, err := ReadConfig()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os.Exit(1) }}
如果ReadConfig()執行失敗,就會得到下面這一行十分美觀的報錯:
could not read config: open failed: open /Users/dfc/.settings.xml: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而如果用fmt.Printf和%+v格式來輸出就能看到更清晰、更有層次的錯誤堆棧:
func main() { _, err := ReadConfig() if err != nil { fmt.Printf("%+v",err) os.Exit(1) }}
圖片
然后我們再來看Cause的使用。
type temporary interface{ Temporary() bool}// IsTemporary returns true if err is temporary.func IsTemporary(err error) bool { te, ok := errors.Cause(err).(temporary) return ok && te.Temporary()}
當需要檢查一個錯誤與一個特定的值或類型時。比如此處,先用Cause取出錯誤,做斷言,最后調用Temporary(),如果斷言失敗,ok就會是false,就不會調用右邊的Temporary()去執行。
如果 && 運算符左側的子表達式為 false,則不會檢查右側的表達式。因為只要有一個子表達式為 false,則整個表達式都為 false,所以再檢查剩余的表達式會浪費 CPU 時間。這被稱為短路評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程序員升級打怪之旅」,作者「 丘山子&王中陽Go」,可以通過以下二維碼關注。
轉載本文請聯系「 程序員升級打怪之旅」公眾號。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6-17287-0.html聊聊Golang飽受爭議的Error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快速了解CSS 相對顏色
下一篇: 開發微服務的九個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