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變幻,大浪淘沙。2023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達56%,增長6.1個百分點。曾經“趾高氣昂”的合資品牌,似乎都“壓力山大”,正在經歷“寒冬”。那么,為何合資品牌下行周期難以逆轉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合資汽車在品牌“光環”的籠罩下,受歡迎程度很高。正如黑龍江的大眾車主所言,“這個車比較高級”,然后成為了一個人盡皆知的汽車梗。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長期都在40%左右。特別是在上一波車市寒流中,40%的紅線都沒有守住。在這一過程中,力帆、海馬、觀致、華泰、君馬等相繼破產或退市。
如今,這一進程在合資品牌中再次上演。不僅長安鈴木、長安標致雪鐵龍、東風雷諾、廣汽謳歌、廣汽菲克相繼退出中國市場,而且就連大眾、通用、福特、豐田、本田、日產等一線合資品牌,市場份額也受到擠壓。
中汽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系品牌的市占率為17.8%,日系品牌的市占率為14.4%,美系品牌的市占率為8.8%,韓系品牌的市占率為1.6%??梢姡孪?、日系汽車仍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美系勉力維持,韓系、法系相對式微。
業界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從中國品牌的“寒冬”到合資品牌的“寒冬”,主要歸功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崛起。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900萬輛,市場占有率超過30%,但主銷車型基本上都為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
智電車訊認為,合資品牌如今面臨的“寒冬”,主要是不愿意放棄既有的燃油優勢市場以及全球汽車品牌的定位,轉向與中國品牌同一起跑線的新能源賽道,加上合資各方的掣肘,決策鏈長而復雜導致動作遲緩,錯過了轉型發展的機遇期。
存在多年的合資品牌固然值得信賴,但背離了時代和用戶,難免遭到拋棄,被擠出中國市場或者經營舉步維艱也在情理之中。面對產能閑置的困境,不少合資品牌開始發力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國汽車的出口量。
如果合資品牌下定決心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幾年還是可以趕上來的。不過,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是智能化的競爭。趕上了電動化,合資品牌未必能趕得上智能化。
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駕駛,這才是合資品牌的“命門”。在這場智能技術戰中,合資品牌的劣勢更加明顯。“反向合資”,與中國汽車企業或者科技公司合作,不失為合資品牌的一大選擇,就像大眾7億美元入股小鵬。
編后語
中國車市正在經歷新一輪洗牌,合資品牌與中國品牌的“大戰”將會更加激烈。究竟誰能生存下去,在幾年之內就會見分曉。如果不能及時轉型,合資品牌的“寒冬”,或許才剛剛開始!洗牌之后,倒下的可能不僅僅是長安鈴木、長安標致雪鐵龍、東風雷諾、廣汽謳歌、廣汽菲克……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5-66090-0.html深扒合資品牌 “壓力山大”是有原因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