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性能提升18%,GPU性能提升30%,AI性能平均提升58%,續航突破20小時,游戲性能平均提升30%,機身更輕更薄…這是英特爾為下一代AI PC準備的“豪華升級禮包”。
在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處理器(代號:Lunar Lake)發布現場,體驗過OEM打造的首批AI PC新品后,這個豪華禮包的含金量還在持續上升。
“有史以來高效的x86處理器”
對于選擇輕薄AI PC的用戶而言,都需要更高效性能以及更持久續航,避免會議溝通、差旅外出等場景下的生產力瓶頸和電量焦慮。這恰好是酷睿Ultra 200V系列出彩的地方。
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CPU采用了全新設計的能效核(Skymont)、性能核(Lion Cove),性能分別提升68%、14%。對比競品,單線程性能優勢可達20%,辦公測試提升6%,照片編輯成績提升17%,視頻創作優勢超過90%。
作為首款集成Xe2架構GPU的處理器,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GPU提升更為顯著。針對內容創作場景,媒體引擎能夠支持更多編解碼器、更多格式,包括AV1、HEVC(H.265)、AVC、VP9的硬件編解碼,以及新增的VVC(H.266)硬件解碼。
憑借GPU全面的編解碼特性,即使內容創作者在工作流中引入全新格式內容,也可以保持高效性并且可以告別代理。
至于游戲體驗,酷睿Ultra 200V系列較上代游戲性能提升超過30%,對比競品優勢接近70%。在現場演示中,在1080P中畫質下、XeSS性能模式下,《古墓麗影:暗影》平均幀數74,《賽博朋克2077》平均幀也達到了60。
如果繼續提升畫質,在《F1 24》高畫質、開啟XeSS測試中,酷睿Ultra 9 288V(Arc 140V)幀數達到了69,領先銳龍AI 9 HX 370(Radeon 890M)約40%。
還有一點很關鍵,相較arm架構,x86的生態優勢在游戲方面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英特爾與AMD通過《F1 24》演示游戲性能,高通因無法運行只能跑《F1 2022》。因此,如果有游戲需求,那么現階段的arm平臺的PC基本上可以勸退了。
再來看酷睿Ultra 200V系列集成的英特爾第四代NPU,算力提升至48TOPS,達到上代Meteor Lake的4倍峰值性能。
英特爾提到,到2025年應用調用NPU的占比將增加至30%,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當然針對AI PC,可以預見的是一定會沿著CPU+GPU+NPU的混合算力架構發展,以獲得更高能效。因此新一代AI PC獲得酷睿Ultra 200V系列提供的120TOPS,也將讓AI體驗更為出色。
面向AI,酷睿Ultra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格式支持,應對大模型、AIGC以及軟件集成的AI工具更為高效可靠。
根據英特爾公布的測試成績,酷睿Ultra 9 288V對比酷睿Ultra 7 155H, AI性能平均提升58%,甚至在Topaz Video AI的AI縮放、AI慢動作測試中分別提升高達1843%、1137%。
英特爾深耕45年軟件生態,在邁入AI PC時代后也持續釋放能量。攜手ISV可以提供更靈活的AI應用方案,如將選擇權交給用戶,根據需求決定佳能效或佳性能模式,靈活調用CPU、GPU、NPU兼顧效率和筆記本續航。
相較于直接提升平臺性能,深耕行業屬于幕后工作,給用戶體驗的升級遠不如前者直觀,但成效卻是“潤物無聲”。
例如英特爾與Adobe合作,優化了眾多內容創作者常用的AI工具,來提升影像創作效率。同時,在酷睿Ultra 200V系列發布現場,英特爾攜手軟硬件合作伙伴展現了更多創新功能,如利用大模型可以通過提示詞檢索長視頻內的畫面,快速確定需要剪輯時段等。
CPU、GPU、AI性能的大幅提升可以讓英特爾擺脫“牙膏廠”的帽子,至于更驚艷的能效提升,則是給下一代AI PC注入了靈魂。
在酷睿Ultra 200V系列發布后,超過20家OEM第一時間跟進了新品。例如,華碩發布的全新靈耀14系列,續航提升68%,勝過15英寸MacBook Air,達到了27小時。
x86架構續航領先arm,知道或許會有這樣一天,但沒想到來得這么快。如果給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性能提升打90分,那么能效提升可以99分了。
不只是華碩,包括微星、Acer等廠商同步亮相的新品,14英寸機型都有20小時甚至25小時以上的續航,輕松和arm平臺PC掰手腕。當然這個成績有些是基于本地視頻播放,和日常工作負載存在差別。但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英特爾公布的測試成績,酷睿Ultra 9 288V在Office生產力測試方面續航達到了14小時、微軟Teams續航9.9小時,均領先于高通驍龍X1E-78-100。而且,在產品體驗時OEM也提到日常使用產品續航都能在十幾個小時。
續航大幅提升的背后是英特爾對處理器設計思路的轉變。
作為面向輕薄本(包括掌機、miniPC)的產品線,酷睿Ultra 200V系列全系4個性能核4個能效核,共8線程,核心與線程數量相比上代有所減少,沒有追求更多核心、更高頻率,而是畢其功于一役——著重優化能效,帶來單位面積性能、單位功耗性能提升。全系的高功耗37W,包括旗艦酷睿Ultra 9 288V低功耗17W、PL1基準功耗30W、峰值功耗37W。
具體來看,酷睿Ultra 200V系列有多項關鍵創新,如封裝級內存、增強和集成電源管理等,實現了平臺整體功耗降低50%。升級全新低功耗島設計,統一管理所有模塊,并且不同于Meteor Lake的能效核每兩個一組共享2MB二級緩存,新款能效核改為4個核心共享4MB二級緩存。
全新能效核性能大幅提升,可以在低功耗下滿足更多用戶需求。全新英特爾硬件線程調度器采用更靈活的調度策略,也是能效優先——在工作負載合適的情況下交由單個能效核執行,若負載增加或需要更高性能則會同步啟用多個能效核,隨后再擴展至性能核。
根據英特爾公布的測試成績,9W功耗設定下,8核心8線程的酷睿Ultra 200V系列對比12核心14線程的Meteor Lake,每個線程性能可以領先多達2.1倍,整體性能領先多達22%。
17W功耗釋放下,對比16核心22線程Meteor Lake,每個線程性能優勢高達驚人的3.0倍,整體性能依然領先10%。23W功耗下,每線程性能優勢也有2.6倍,但是整體性能會落后6%。當然在更高功耗下,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多線程性能會被拉開一些差距。
在實測展示中可以看到,執行同樣的任務,無論是低負載還是高負載時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功耗都明顯低于上代Meteor Lake,如4K網絡視頻播放中兩者功耗分別為6W、13W左右,與此同時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性能沒有降低。
帶給AI PC用戶,感受明顯的自然是續航大幅提升,畢竟對于輕薄產品而言,日常使用更多場景還是中低負載。根據OEM公布的信息來看,20小時續航或許會成為AI PC理論續航的“標配”。
正因如此,英特爾將酷睿Ultra 200V系列稱為“有史以來高效的x86處理器”。
寫在后
處理器性能的升級讓AI PC能夠覆蓋更多應用場景,包括4K視頻剪輯、AIGC、本地大模型、網游及大型游戲等等。但是,對于輕薄本而言性能并不是全部,更需要考慮到移動體驗場景下用戶需求。
如果一味卷性能、卷功耗釋放,而脫離實際場景,就會看到一些輕薄本在低負載場景下也處在高功耗模式,甚至機身發熱明顯、風扇“不得不全力工作”,生產力有一定提升但代價是續航縮水,以及無法忽視的電量焦慮。所以在近幾年中,能效以及產品設計也成為AI PC更受關注的重點,追求更輕薄設計下高性能、長續航。
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取舍”也是基于AI PC應用場景。在現場上手OEM產品后,先感受到的就是輕,14英寸1kg左右的產品有很多款,甚至16英寸的輕薄本都來到1.5kg以下,單手拿捏更輕松。對于在移動辦公場景中想要擁有更大屏幕的用戶而言,相當利好!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英特爾堅持推進PC生態發展,提出的Evo認證體系,不僅讓OEM可以提升產品品質,同時也“減輕用戶的選購負擔”。
在發布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同時,新的Evo標準也與時俱進,對于設備性能、能效、續航、便攜性、散熱、靜音特性、連接性都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如果想要輕松選擇高品質AI PC,認準Evo就可以。
在AI PC的助推下,PC產業競爭更為激烈,從底層芯片平臺到各家OEM,都希望抓住這個契機做大做強。但是從目前軟硬件生態發展來看,卷性能的策略并不適用。
一方面,AI PC能夠支持的AI體驗與用戶真實需求、期望存在差距不應被忽視,需要產業鏈持續完善軟硬件生態。另一方面,相較極致性能釋放,日常綜合使用的能效對于AI PC體驗的影響更為直觀,這也是蘋果和高通能夠吸引用戶的關鍵。
盡管對于英特爾而言時下挑戰仍舊嚴峻,但是優勢也同樣明顯。軟硬件生態、行業影響力無需多言,在產品層面,轉變設計思路的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可以說是一次突破嘗試,也是x86架構甩掉“高功耗,低能效”刻板印象的關鍵。
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承載著巨大的期望,也意味著頂著許多風險。比如,面對多樣復雜的應用場景,真實能效表現能否達到預期,以及犧牲多核后,多線程性能是否會被甩開差距等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只有產品交付到用戶手中才能揭曉。從目前早期體驗以及公布的成績來看,英特爾對此相當有信心!擁有一顆高效能強芯之后,從日常辦公到內容創作,從AIGC到影音游戲,下一代AI PC真的可以讓用戶隨“芯”所欲。
一句話來概括,英特爾酷睿Ultra 200V系列的提升還是太全面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24-112324-0.html有史以來高效的X86處理器!英特爾給AI PC送上豪華大禮包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