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華為天才少年的一員,也入局大模型創業了。
誰?李博杰。
華為2012實驗室原成員,職級P20(技術專家A級別),以第一批“天才少年”的身份于2019年加入華為。
離職前,他是2012實驗室下屬計算機網絡與協議實驗室助理科學家、副首席專家。
再往前追溯,加入華為之前,他是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員。
這就是新曝出的人才轉會消息,而且早在7月初,李博杰就發表博客,稱自己希望投身AGI事業,“為基于0和1的硅基生命作出一點微小的貢獻”。
量子位還獲悉,李博杰的精力將聚焦AIGC應用落地,方向是公文寫作和心理咨詢。
李博杰其人
李博杰,今年31歲(1992年生),主要研究方是與AI相關的數據中心網絡和系統。
曾在SIGCOMM、SOSP、NSDI、ATC、PLDI等多個計算機國際頂會上發表多篇論文。
公開資料顯示,李博杰高中時拿下了NOI(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銅牌。
2010年,他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學習。在校期間,擔任中科大鏡像站USTC Mirrors的維護者。
2014年,李博杰以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身份,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MSRA的聯合項目。
這個項目每年在中科大招收20名左右的大三學生,讓他們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并且在微軟完成本科畢業論文。等到實習2個月后,將從中挑選7人(左右)成為聯合培養博士生。
此階段,李博杰的研究方向是數據中心網絡和可重構硬件(FPGA)上的編程。
他先是師從MSRA無線與網絡組的研究員譚焜,同時也以MSRA首席研究員、微軟全球合伙人張霖濤為導師。
博士就讀期間,李博杰曾“小露鋒芒”,其參與的工作ClickNP被當年的SIGCOMM 2016接收。
ClickNP是一個FPGA加速平臺,適用于具有商用服務器的高度靈活和高性能NFs。
也是因為這篇論文,他成為彼時中國年輕的SIGCCOMM一作(SIGCOMM是ACM通信專業組的年度旗艦會議)。
終,李博杰在2019年拿下博士學位。
也在2019年,8月份,李博杰成為華為“天才少年”招聘計劃的首批人選之一,入職華為,加入2012實驗室。
從時間線上來看,李博杰進入2012實驗室后的晉升不算慢:
2019年8月入職,2020年年底獲實驗室優秀新員工,2021年12月升任助理科學家,次年1月任助理首席專家。
等到同年12月再次升職,擔任副首席專家時,李博杰的職級已經是P20。
7月初,李博杰在自己博客上發布消息稱,注冊了溢價域名01.me。
理由是,因為“0和1”是二進制僅有的兩個數位,選擇這個域名是希望投身AGI事業。
“為基于0和1的硅基生命作出一點微小的貢獻”。
2012實驗室“關不住的鳥兒”
2012實驗室是華為的總研究組織,2011年由任正非創辦,被外界稱為“華為內部為神秘的部門”。
據傳,這個從事基礎研究的實驗室,名字靈感來源于電影《2012》。
△電影《2012》截圖,圖源豆瓣
任正非認為,未來信息爆炸,會像電影中的末日一般出現“數字洪水”,要想在未來生存發展,華為就得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實驗室下屬專門從事AI研究和能力構建的實驗室,命名為“諾亞方舟實驗室”。
與諾亞方舟實驗室并列,實驗室下還設了另外5個部門。
分別為中央研究院、中央硬件工程院、中央軟件院、海思半導體、研發能力中心。
具體來說,李博杰所在部門全稱為“華為2012實驗室中央軟件院分布式與并行軟件實驗室計算機網絡與協議實驗室。”
它隸屬于2012實驗室中央軟件院,位置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以色列特拉維夫。
李博杰本人在知乎平臺透露,這個實驗室由業界頂尖領軍專家、天才少年、博士和工程師組成。
而他所聚焦的數據中心網絡通信技術的研究,主要面向大規模異構并行計算系統。
目的在于使分布式系統整體算力線性增長,對低延時通信有一種“極致的追求”。
所做項目大多為“有競爭力”的軟件,追求1-2年后的商用,不需要像產品線那樣追求“短平快”。
△截圖來源知乎
現在,這名在華為工作3年的天才少年,要離開華為,投身大模型創業中去。
他曾在知乎上寫下:
天才少年只是一個招聘時用的稱號,就像阿里星一樣,離真正的“天才”還差得遠。
對于像我這樣平凡的人來說,就只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一小步,在大項目中做出一點微小的貢獻。
并且對于去年年末,同為華為天才少年的稚暉君的離開,表示理解,甚至能讀出點“認同”的味道。
“在大公司里做一顆螺絲釘,項目周期漫長,起落無常,打個A對他來說未必有多大的激勵,相反可能被工程流程中的條條框框搞得不爽。“他闡述道,“林子里的鳥兒是關不住的。”
所謂知行合一,奔向大模型領域的李博杰,現在就是那只關不住的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