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12點,北京朝陽區某公寓樓內,張薇(化名) 第8次掛斷陌生來電。這個月她已收到237通營銷電話,從裝修貸款到醫美優惠,精準踩中她三個月前在短視頻評論區留下的裝修需求。
但她不知道的是,自己的手機號、微信ID、消費偏好,早已被打包成售價0.3元/條的“精準數據”,在“火眼云”系統的服務器里流轉于土巴兔、美萊醫美等企業的數據庫。
這并非個例。就在近日的央視3·15晚會,獲客軟件產業鏈被一一曝光,包括火眼云、云企智能、綠信科技、企騰網絡、智優擎網絡、啟科科技,而這其中還不乏被明星資本眷顧的企業。
在這背后揭開的是,一個數字經濟時代下的“楚門世界”:
20億條用戶數據構成精密畫像,3800項標簽從“孕產周期”到“信用卡負債率”無所不包,6萬品牌商通過三網運營商接口實時調取數據。當用戶在短視頻評論區寫下“想裝修”,云企智能的爬蟲已在0.3秒內捕獲關鍵詞;當消費者點開醫美公眾號,綠信科技的SDK(軟件開發工具包)正悄悄竊取微信好友列表。
值得一提的是,像上述涉及侵犯用戶數據隱私的獲客類軟件,并非是首次被央視3·15晚會曝光。類似的案例出現在2022年央視3·15晚會上,CRM公司容聯七陌同樣因“騷擾電話問題”被曝光。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早已成為新型石油。而在如今技術快速迭代升級的當下,數據黑產同樣也被包裝地愈加隱秘和“安全”。
數據屠宰場
在這場由算法驅動的圍獵之下,個體隱私成為黑產鏈條上的標準件,另一邊,企業則正在陷入“數據毒癮”。
直接的負面影響是,土巴兔依賴非法爬取的用戶需求數據沖刺IPO,終卻因曝光折戟;拜博口腔通過購買“種植牙意向用戶”數據,被監管部門罰款500萬元。
而在這條數據黑產鏈條上,像土巴兔、美萊醫美、拜博口腔所扮演的是“洗白中介”的角色。但這是把雙刃劍。
拜博口腔通過火眼云獲取公眾號閱讀者信息后,以“客戶資源開發”名義將數據二次轉售,單月獲利超千萬。更荒誕的是,部分企業將非法數據包裝成“行業公開資料”,在招股書中將其列為核心競爭力——直到IPO前夕被監管機構叫停。
如果將這條數據黑產鏈條拆分,扮演洗白中介的土巴兔等企業是受害者,而真正的受益者是數據屠宰場里的屠夫。
這些屠夫便正是今年央視3·15晚會被曝光的獲客類公司。
首先是被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核心企業“火眼云”。其系統通過偽裝成企業公眾號SDK插件,在用戶點擊文章時觸發惡意代碼,0.3秒內竊取手機號及微信ID。
更隱秘的是“群組滲透”功能:當用戶加入土巴兔裝修交流群,火眼云可同步抓取群內所有成員信息。終,這種技術暴力能讓合作企業美萊醫美單日收割上千條高凈值客戶數據,每條售價高達6元。
其次是在直播戰場上號稱“截流戰士”的云企智能,其開發出的“云客引流”軟件,以每分鐘6條的速度掃蕩評論區。只要有用戶留言“老房改造”,算法即刻標記為裝修潛在客戶;當主播在直播間講解報價,其競品土巴兔可通過后臺實時截流觀眾數據,形成“搶單-騷擾-轉化”的獵殺鏈條。
另外還有背靠三網運營商接口,將通信大數據異化為黑產原料的啟科科技。其通過偽造“企業公開數據合作”協議,啟科每日處理100億條實時信息,將用戶瀏覽記錄、套餐余額、地理位置切割成3800項標簽。
不僅如此,這條黑產鏈的暴利遠超傳統行業。
作為屠夫,云企智能以0.3元/條低價傾銷原始數據,可以達到日流水超百萬;而啟科科技對帶消費能力標簽的數據加價10倍,年費百萬起步。
可以說,這些黑產公司如同數據屠宰場,將竊取的數據按行業需求做精細分割,從中賺取高額利潤。
數據合規“生死局”
獲客類SaaS企業的商業模式本質是一場“刀尖舔血”的游戲。
據調查發現,中國營銷SaaS企業平均毛利率高達65%-70%;而根據安永發布的報告,中國通用型SaaS的平均毛利率為55%,遠低于營銷獲客類SaaS。
但高毛利的代價則是將合規風險轉嫁給用戶——火眼云、啟科科技等企業通過數據竊取將獲客成本壓縮至傳統模式的1/3。
實際上,問題的根源在于“合規虧損定律”:一家合規運營的獲客SaaS企業,需承擔數據脫敏技術采購(年成本約800萬元)、隱私計算系統部署(單項目投入超2000萬元)等開支,導致毛利率驟降至40%以下。而黑產玩家通過爬蟲劫持、虛擬運營商掩護等手段,可將毛利率拉升至90%。
然而近年來,從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再到到中國《數據安全法》等法律的輻射下,一場數據合規革命也正在加速重構底層的商業邏輯。
如今,獲客類SaaS正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一方面,土巴兔案例已經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客戶信任崩塌對企業帶來的是客戶續費率驟降;另一方面,資本對于獲客類SaaS也更加謹慎。一些明星資本正在強化對合規風險的審查。
而更致命的是,這類企業的技術護城河正在瓦解。以綠信科技為例,其爬蟲系統雖能穿透抖音防護,但隨著平臺AI反爬蟲技術升級,數據捕獲效率已經大幅下降。
然而,一個問題是,盡管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被看作獲客類SaaS的正解,但這些技術的訓練成本是否能平衡企業終的利潤率,仍待考察。
而利益分配也正是在這其中更深層的沖突。如果數據無法被“明碼標價”轉售,那么獲客SaaS企業必須重構商業模式。這也意味著放棄每年數十億的黑產收入,轉向訂閱制、效果付費等長周期回報模式。但對于習慣“賺快錢”的玩家而言,無異于革自己的命。
也許,危機的破局點不在技術,而是價值重構。中國SaaS行業需要的是一場“價值祛魅”——從“數據掠奪者”到“數字服務商”的角色轉變。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7-137543-0.html數據黑產曝光:20億條數據泄露背后 誰在“裸泳”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