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記者來到青島膠州市里岔大集,看到攤位整潔有序,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前走,感受到的不僅是濃濃年味,還有鄉村的新風貌、新變化。
在大集的顯眼位置,65歲的村民王清富正在制作純銀古法手鐲,他告訴記者:“我從18歲開始學習這門手藝,到現在已經整整47年了。兒女們教會我直播,閑時就對著手機給大家講制作工藝,好多年輕人都喜歡。”
熟悉遲雙雙的人都知道她的花饃很暢銷。只見她打開手機,熟練地進入直播間:“我的花饃本來就不愁賣,現在通過網絡平臺更多外地顧客也了解我的產品。現在大集很多攤主都學會了直播,我們都算電商主播呢!”
里岔鎮黨委書記孔浩說,“希望更多人借助網絡,讓高人氣的集市成為促消費載體”。里岔鎮已圍繞集市,對德福源黑豬、多多花饃、海宸果蔬等產品制定個性化直播方案,進一步發揮電商直播對消費的促進作用,推動越來越多的攤主參與直播。
膠東花餑餑、羅家村糖瓜、大店風干雞、韓家莊黃香、豐隆屯紅燭、樂州火腿、喜滿年餃子、鞏式根雕……各類非遺項目和手工產品成為膠州市膠東街道麻灣大集的特色年貨。當地不少民間手藝人把冬閑變冬忙,在春節前手工制作糖瓜、花餑餑、紅燭、黃香等拿到集市上去賣,備受歡迎。
豐隆屯村傳統手工藝大紅掛蠟傳承了上百年。每年臘月,當地紅燭藝人開始加班加點忙碌起來,近20道工序生產出的大紅燭通過大集銷往千家萬戶。攤位上豐隆屯手工藝人劉啟友說:“很多客戶就是沖著傳統手工藝來的,他們很喜歡大紅燭。”
傳統黃香在年前也很暢銷。記者在麻灣大集看到,多名商戶售賣傳統黃香。談家莊制香大戶談偉介紹:“每年入冬以后,村民就聚在一起制作黃香,讓農閑時節變增收旺季。”
傳統黃香制作技藝已被列為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談香非遺工坊的車間被認定為青島市級“非遺工坊”。談偉說:“我們一般早晨5點左右就到集上,一天能賣萬余元。”
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發揮獨特作用。膠東街道宣傳委員鄭璇說:“我們將繼續借助大集深挖非遺資源,以活態傳承的方式展示非遺文化,在新村、社區開設非遺體驗工坊,面向居民開展體驗活動,進一步喚醒公眾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記者 劉 成)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71409-0.html直播間開到大集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人工智能或成全球芯片行業復蘇關鍵動力
下一篇: 未來手機會是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