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產業集群,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基礎,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為此要從加強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培育一流標桿數字企業等方面著手,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
數字產業集群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通過數據、算法和平臺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實現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從世界范圍看,全球數字經濟正在飛速發展,圍繞數字經濟的國際競爭不斷加劇,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因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既是擁抱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的客觀抉擇,也是提振內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可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集中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和倍增作用,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使二者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可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強滲透性、廣覆蓋性、高創新性的特點,改變區域間分散、孤立、隔絕的狀態,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要素資源合理流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可促進形成專業化分工體系和產業生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網絡與創新網絡,占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核心環節,重塑全球利益分配格局,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形成未來國家競爭新優勢。
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具備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成就顯著,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具備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數字經濟發展底座不斷夯實。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截至今年10月末,5G基站總數達321.5萬個。2022年,數據中心規模增速超過25%,算力規模達到全球第二,算力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我國數字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穩居世界第2,數字經濟的規模從2012年11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50.2萬億元,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41.5%。
——“數實融合”加快推進。
以“數據+算力+算法”為核心的數字技術集成創新持續加快,催生出電子商務、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數字技術正向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滲透、深度融合,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釋放了傳統產業的新價值,鍛造了特色優勢產業“數實融合”新范式,為數字產業集群的構建與發展創造了新優勢。
——數字產業市場需求巨大。
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升級化需求將深刻牽引數字經濟創新方向。當前我國較多的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亟須數字技術助力轉型升級。截至2022年底,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占比全球第一,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7%,工業數字化轉型空間巨大。
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當前,改革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數字經濟的風險和挑戰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國際化程度不高等挑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從以下五方面著手推動。
一是加強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高端芯片、關鍵材料、精密儀器等“卡脖子”技術問題,鼓勵數字產業創新主體自立自強、互相合作、共享資源。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數字技術人才,提高研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是重點培育國際一流數字標桿企業。要培育一批具有資源配置力、生態主導力的國際一流數字標桿企業和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現有科技龍頭企業,加快引導以流量為核心的平臺企業向價值型平臺進化升級。圍繞標桿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促進相關企業“串珠成鏈”,形成全方位協同的利益共同體,提升數字產業集群的穩定性和韌性水平。鼓勵和支持標桿企業牽頭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促進研發人才和資源跨地域集聚,推動產業集群內大中小企業的融通創新。
三是積極營造融合共贏的數字產業生態。由數字化技術服務商、開源社區和產業互聯網平臺共同參與并推動數字生態系統的建設,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產業集群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外部資源的鏈接。重視數字生態全球化建設,搭建雙多邊數字合作平臺,深化數字貿易、數字技術、數字服務等各領域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與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統籌兼顧效率與公平,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生態,推動數字產業集群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是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優化通信布局,推進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和IPv6等規模化部署,覆蓋重點行業和場景;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利用國家算力樞紐發展大數據產業,提升數據質量和管理能力;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完善技術、標準、應用和安全體系,加速“5G+工業互聯網”應用,促進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五是構建開放共贏的國際數字合作格局。要建立跨國技術研發團隊,定期舉辦技術交流會議,分享最新成果,促進技術知識的跨國流動。開放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和數據接口,推動國際標準的協同制定,促進數字產品和服務的全球流通。通過聯合培養、國際實習等項目加強國內外數字領域的人才交流培養,加深中外相互理解和合作。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維護多邊數字治理機制,形成面向國際的開放穩定的數字產業集群,在全球數字經濟治理中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為中國數字產業集群發展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
(王 楠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41521-0.html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上海:“車芯聯動 ”探索芯片發展新模式
下一篇: 2023年度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推薦工作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