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域總面積473萬平方千米,蘊藏著巨大的食物資源潛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也在近期印發全國首個關于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多地正加快轉變海洋漁業發展方式,優化產業布局,建好“藍色糧倉”。
海洋牧場蓬勃發展
日前,由福寧船舶重工建造的“閩投霞浦1號”深海養殖平臺在福建省福安市順利下水。該平臺搭載高科技自動化設備,養殖水體可達3萬立方米,建成后將投放于寧德市霞浦縣西洋島海域。“閩投霞浦1號”是今年在寧德下水的第2座深海養殖平臺。截至目前,福建省投建深遠海養殖平臺已達18座,養殖總水體超47萬立方米,規模居全國前列。
作為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這艘移動的海洋牧場,能跟隨水溫變化調節錨地,開創了全年常態化出魚的新模式。據介紹,目前“國信1號”平均每天可收獲1萬公斤大黃魚。
養殖工船作為資源節約型生產新模式,可有效節約土地自然資源。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建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優質蛋白換算,平均一艘養殖工船年產7000噸海水魚,單船每年可節約耕地63906畝、灌溉水1917萬噸,每年可替代豬肉7140噸、原糧28490噸。”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是我國東北地區唯一海島縣,海水透明度高、水質優良,是魚蝦貝藻等溫帶海洋生物的理想棲息場所。近幾年,當地大力發展海洋牧場。自2016年以來,長海縣接連獲批了1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大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64%、遼寧省的47%、全國的10.4%。示范區涉及海域面積達18.5萬畝,投放人工魚礁近13萬塊,改造海底面積8500余畝。
科技裝備提供支撐
發展深海養殖、壯大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
在離岸120海里的黃海海域,海平面20米以下,有一片與山東省面積相當的冷水團,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就在此處。今年4月,試驗區內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成功收魚,共收獲大西洋鮭3000尾左右。
冷水團規模化養殖成功同樣源于技術突破。通過產學研結合,2018年,“深藍1號”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成交付。2019年又對其進行一體化、自動化改造。“夏季,下潛的網箱可讓三文魚安全度夏,又可躲避臺風沖擊。當季節變換,海域表層水溫下降至18攝氏度以下,網箱可上浮到表層進行三文魚養殖。”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慶凱介紹,目前公司正加快建設新一代“深藍”系網箱,新建的兩個網箱養殖水體為9萬立方米,接近“深藍1號”的2倍。
“我們著力從政策支持入手,將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裝備建設納入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補助范圍,對‘國信1號’養殖工船、‘深藍2號’智能網箱建設,分別給予了5000萬元、3200萬元資金補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楊克駿說。
在福建省深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智慧漁業系統顯示屏上,大黃魚活動的畫面清晰可見。運營總負責人許航表示,深海養殖依靠的是強大的智慧漁業系統。“閩投1號”設有50平方米的智慧漁業中心,集合了聲吶、光學、視頻等多種探測技術,可多維傳輸數據,并通過自主研發算法,建立評價體系,指導生產及運營。
大連市海洋創新資源也十分豐富,涉海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學科眾多,擁有大量海洋人才,為當地發展深海養殖奠定良好基礎。去年,大連市主要海洋產業實現生產總值1317.4億元,同比增長9.4%。
生態社會效益凸顯
海洋牧場不僅豐富了中國飯碗,還帶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凸顯。
海洋牧場以投放人工魚礁為基礎,以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為手段,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改變了以往漁業單純捕撈、設施養殖為主的生產方式。“建設海洋牧場,可逐步解決局部污染和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枯竭、近海養殖引起的病害加劇等問題,是海洋漁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長海縣海洋發展局局長任強說。
在長海縣開展的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帶來良好的生物生長、繁殖、索餌棲息場所,資源量得到提高,產出率得到提升。“通過海洋牧場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區內海洋生物資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經濟品種產量提高20%以上,海洋資源的恢復達到了效果,大大增強了海洋牧場發展后勁。”任強介紹。
福建則發揮區位優勢,推動漁旅產業深度融合,借助深海養殖開發海洋文旅新業態。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是著名的深遠海養殖牧場,截至目前,已有8個深遠海養殖平臺在這里落戶。其中,“閩投1號”極具代表性,它集智慧漁業、深海養殖、產研基地、休閑旅游4大功能于一體,可開展海洋科普、潛水、沖浪、海上休閑、垂釣、餐飲及海水養殖等活動。
“閩投1號”可活動甲板面積達3000平方米,通過龐大的鋼構基座托起水上部分的三層,站在平臺上俯視,深達27米的深水養殖水箱與廣袤的海洋融為一體。“閩投1號”搭載海景客房、海上餐廳、多功能會議室、露天水吧等多功能艙室,并配備海水淡化、污水處理設備。人們在這里可以體驗智慧漁業,也可以休閑垂釣,感受海上風光。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林錫能表示,下一階段,福建將加快培育壯大海洋與漁業裝備產業,推進實施一批智能化、信息化的設施漁業項目,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平臺,提升漁業全產業鏈智慧化水平,推動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和海洋經濟的深度融合,增強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記者 劉 成 薛志偉 劉春沐陽 蘇大鵬)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7097-0.html運用數智技術加快建設“藍色糧倉”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協同創新布局未來產業——記“智能科技與未來產業發展”分論壇
下一篇: 數字化浪潮助推“大國重器”向“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