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江蘇無錫的天奇股份人形機器人數據采集實訓基地,工程師在調試人形機器人。新華社發(朱吉鵬 攝)
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科技創新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增強經濟韌性、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支撐。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科技創新推動動力變革。動力變革的核心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動力變革主要源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具有滲透性、擴散性、帶動性,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唯有激活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充分釋放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舉例說明,人工智能推動新能源汽車實現智能網聯,就是以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以科技創新推動動力變革,要從吸引聚集高素質人才、優化創新環境、前瞻性布局創新鏈、瞄準未來前沿技術研發等方面著手,強化關鍵核心技術供給、構建高水平創新型企業集群、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高起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科技創新推動效率變革。效率變革反映投入產出關系與資源配置的優化,其核心是要素配置結構優化、投入產出效率提升。科技創新可以推動要素由低效益領域向高效益領域轉移,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例如,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可有效提升企業效率:通過提升經營主體的預測、規劃和管理能力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幫助制定更精準的生產計劃和市場策略,減少資源錯配,從而提升市場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實時監控和分析生產流程、供應鏈數據、員工技能和績效、能源投入與消耗等,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管理效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圖像生成、代碼生成、智能建模、決策輔助、知識管理等能力,賦能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而推動效率變革。
科技創新推動質量變革。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高質量的產品,技術含量高、安全性能好、智能化和自動化程度高。科技創新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及開發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而實現質量變革。例如,普通鋼鐵大量過剩,而高端特種鋼供不應求,究其原因是科技創新推動了質量變革。從宏觀角度來說,質量變革的關鍵在于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不斷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例如,以人工智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從而實現質量變革。因而,實現質量變革要立足科技創新,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科技創新要面向高質量發展
面向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聚焦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力求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以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科技創新是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要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創新、整合要素資源,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在高端化發展方面,加強行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先進制造基礎工藝的研發推廣,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在智能化發展方面,將數字技術融入生產制造和運營全過程,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在綠色化發展方面,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積極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應用,促使產業價值鏈延伸、產品附加值提升。
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對前沿技術的依賴度高,是質量效益好、技術領先、支撐帶動強、資源消耗低的產業。新興產業是隨著新的科技創新成果而出現的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集約等特點,是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科技創新打破原有產業邊界,通過提升全要素效率、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等方式,創造新的價值空間,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從而有力促進新興產業崛起。以科技創新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加強科技創新投入,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重點產品、拓展場景應用,按照技術有前景、產品有市場、產業有基礎的原則,推動新興產業成長為先導產業、支柱產業,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科技創新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方向。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的活躍力量,有望培育發展成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要提前謀劃未來產業,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體系化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加快顛覆性技術突破,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推動跨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創新,提升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化效率,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重視原始創新、加強集成創新、強化開放創新,創造更多高水平科技供給,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重視原始創新。原始創新是最根本的創新,相對于二次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逆向創新等而言,原始創新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原理性主導技術等創新成果,可開辟前所未有的產業新方向、實現發展理念的新跨越。從創新性質看,原始創新是“無中生有”的質變、“從0到1”的首創;從創新過程看,原始創新具有前沿探索性和不確定性,是不連續、小概率事件;從創新成效看,原始創新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和顛覆性,存在被承認的非共識性和滯后性等特征。原始創新在對科技自身發展產生重大牽引作用的同時,對產業形態和經濟結構帶來重大變革,在微觀層面上將引發企業競爭態勢的改變,在宏觀層面上則有可能導致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競爭格局的重新形成。
加強集成創新。集成創新相對于單項創新、分散創新等而言,表現為整合式創新、融合創新、融通創新、系統性創新等。科技競爭比拼的不僅是單項創新和單項技術突破,更是技術體系、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的系統競爭。對于原始性技術創新與重大發明專利都較稀缺的我國及我國企業來說,集成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在推動重要前沿方向實現技術突破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能力、系統能力和創新生態建設,鞏固提高一體化戰略科技能力,強化基礎理論和底層技術支撐,提升集成創新水平,為科技支撐發展力、保障生存力提供系統性支撐。要圍繞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戰略產品和重大項目,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推動重點前沿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甚至整體性突破,引領技術變革和產業發展方向。
強化開放創新。開放創新相對于自主創新、獨立創新等而言,表現為合作創新、協同創新、共同創新、開源創新等。我國作為大國參與競爭合作,必須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的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與此同時,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和科技聯系更加緊密,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科技創新必須具有全球視野,通過高水平開放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借鑒人類科技進步成果,更好整合運用全球創新資源,高效提升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
(陳慶修 作者系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40566-0.html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用好科技創新關鍵變量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