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持續火爆,治理也需同行。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目前社會對AI發展有些過度關注,政策、立法層面的安全治理、倫理治理有過度化的傾向。筆者認為,國家治理AI不宜過急過嚴,應該給AI發展留出足夠發展空間。
有一個基本觀念的理解經常被忽略:科技倫理治理、科技安全治理的目標絕不是阻礙甚至叫停新科技的發展,而是為新科技保駕護航,使之在各種潛在的倫理風險、安全風險、社會風險中找到最為穩健的發展路徑。比如,如果某種生成式AI產品輸出的內容總是與主流價值觀相沖突,它不可能生存下去,更談不上發展。因此,對AI進行治理使之能夠“倫理軟著陸”“安全軟著陸”“社會軟著陸”,如此,AI圈子便不再聞治理而色變,而是樂于與政府部門、監管部門合作,真正將治理措施落到實處。
近期“蘿卜快跑”走紅,引發了公眾對于無人駕駛車可能取代出租車、網約車的擔憂,甚至有傳言稱部分地區將全面禁止無人駕駛出行服務。但的士司機、網約車司機并沒有大面積失業,“蘿卜快跑”也沒有停運。筆者表示,這說明大家對“蘿卜快跑”的沖擊憂慮過頭了,也說明社會上彌散著AI恐懼情緒。
AI恐懼即社會公眾普遍存在的一種對AI的憂懼情緒、拒絕態度與攻擊行為。AI恐懼存在于一般社會觀念中,與長期存在的技術恐懼尤其是機器恐懼一脈相承,是技術恐懼的新形態。究其根源,AI擬人化是AI恐懼的深層社會心理文化誘因。AI擬人化在三個層面催生了AI恐懼:一是人類在認知上對AI的擬人化引發了“AI類人”恐惑;二是人類在情感上對AI的依賴性引發了“AI非人”恐慌;三是人類在信仰上對AI的崇拜感引發了“AI超人”恐懼。“蘿卜快跑”讓大家失業的恐懼,便是第一種“AI類人”恐惑。
筆者認為,新科技發展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阻力。面對社會輿論的質疑,專家、政府及車企應該加強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和交流。在無人駕駛網約車推廣和運行過程中,更要持續發揮技術民主化機制的作用,及時聽取各利益相關方的反饋意見,妥善處理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為新科技應用、推廣和落地保駕護航。但是,治理問題不能操之過急、責之過苛。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在不同的文化領域,AI呈現出不同的形象,并且隨著AI領域不斷的技術創新、社會應用以及社會傳播,AI的基本面貌還會發生變化。因此,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和決策者應該對各種AI話語進行仔細審度,分辨它們的言說者、言說場合、言說方式、言說動機等,準確而恰當地定位AI的真實狀況,不要被宣傳報道所迷惑。
筆者認為,目前AI發展勢頭強勁,治理者要關注AI發展,但不要過度關注,尤其是治理不宜過急過嚴。總而言之,AI的未來發展之路,必須放棄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要預先研究,逐步推進,努力規避,實時調整,在唯名與唯實、宣傳與真相、愿景與現實之間不斷尋找平衡,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辯證發展之路。(文章摘選自公眾號:劉永謀)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20798-0.html國家治理人工智能(AI)不宜過急過嚴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