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機器人在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演示傳遞物品。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攝
雖然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研究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但其并非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優秀提供者,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以及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等方面均落后于全球領先國家。為推動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德國不僅應盡快解決“充分獲取人工智能訓練數據”的緊迫需求,還需要加大投資促進人工智能研發,增加該領域學生和從業人員的相關培訓機會。
近期,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發布報告稱,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研究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但德國并非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優秀提供者,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方面遠遠落后于全球領先國家。
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方面,德國明顯落后于美國、中國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領跑者,且差距在持續擴大。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科勒·蓋卜對此表示:“在人工智能領域,德國難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可以應用的產品。”與此同時,德國進口的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和服務數量遠遠超過該領域的出口數量,致使德國各界越來越依賴少數幾家大型外國企業的人工智能服務,引發外界對德國未來競爭力的擔憂。蓋卜表示,“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其他國家的發展步伐更快,必須確保德國不落后太多”。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算力的突飛猛進,人工智能開始走出實驗室,越來越貼近日常生產和生活。如今,ChatGPT等諸多人工智能應用已經成為文本創作、圖像生成以及編寫程序的重要工具。然而,德國科學家為人工智能發展作出的種種貢獻,卻因德國技術人才流失以及投資環境欠佳等問題,難以轉化為企業能夠應用的人工智能產品。
目前,德國科研機構提交的人工智能新專利數量也遠遠落后于美國、中國等國家。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報告指出,根據德國研究與創新專家委員會提供的數據,與本世紀初相比,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了100倍,而德國同期僅增長了3倍。此外,目前德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專利注冊中所占份額僅為6%,遠遠落后于中國的29%和美國的27%。
根據科技公司IBM發布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采用指數》,就德國而言,在員工人數超過1000人的企業中,將人工智能作為業務運營的一部分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比例約為32%,另有44%的公司正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根據該報告,德國在企業應用人工智能方面明顯落后于印度、阿聯酋、新加坡和中國等國家,這些領先國家的人工智能應用率均超過50%,而全球平均水平為42%。
荷蘭國際集團資深經濟學家英加·費希納表示,許多德國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還處于試驗階段,數據保護嚴格、員工技能欠缺和使用案例缺乏等問題都阻礙了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一些公司仍在持續觀望。
在對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投資方面,深陷經濟衰退泥潭的德國也顯得力不從心。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指出,2013年至2023年,在私營領域投資人工智能方面,德國僅排全球第六名,位于美國、中國、英國、以色列和加拿大之后。
雖然人工智能是當前一大熱門話題,但據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在歐洲公司的信息技術(IT)預算中并未占據主要地位。Gartner預計,歐洲今年的IT支出將同比增長9.3%,達到1.1萬億美元,但IT并不是其優先發展事項,公司將側重于創收、保持盈利能力或加強安全等其他目標。
對于德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現狀,柏林應用科學技術大學人工智能專家亞歷山大·洛瑟同樣也有較多擔憂。他表示,在人工智能產品方面,德國越發充當客戶的角色。這些產品大都來自歐洲以外的國家。此外,德國無法留住優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加劇了德國的人工智能頹勢。許多德國高校都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但其中很多人在畢業后選擇出國工作。
歐盟和德國對數據的嚴格監管也使德國企業處于不利境地,當前大多數人工智能應用都需要大數據來驅動,歐盟監管正在推高德國本地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獲取訓練數據的成本。對此,洛瑟建議,德國應當創設開源數據集用于商業用途。
為推動未來德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建議,一方面,德國應盡快解決“充分獲取人工智能訓練數據”的緊迫需求;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中落后,德國還需要加大投資從而促進人工智能研發,并且增加該領域學生和從業人員的相關培訓機會。(陳希蒙)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6-104851-0.html德國人工智能研究落地難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此芯科技引領AI PC新紀元,發布首款異構高效SoC
下一篇: 做大低空經濟產業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