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一個詩意的名字
濕地之美從詩經開始
關關雎鳩是河洲鳥鳴
江淮河漢上詩詞不絕
其實濕地遠不止江湖
從海濱到高原甚至荒漠
它們重要卻低調存在
風光無限,孕育生機
今天地理君和大家一起探尋
那些神秘豐富的天然濕地
魅影婆娑的潮汐森林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0年05期
攝影 / 孫華金
知識點
濕地到底是什么?
點開看看,一起漲姿勢~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濕地定義是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薩正式通過的《濕地公約》所作出的: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的、半咸的或咸的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雖然濕地有多種類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表面常年或經常覆蓋著水或充滿了水,是介于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帶。
中國濕地,詩意之地。海洋、森林和濕地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中國濕地面積居世界第4位。濕地不但是極致的美景,更具有保持水土、蓄洪防旱、凈化水質、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
湖泊濕地
江湖武漢,因水而生
湖是武漢人心中的溫柔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2期
武漢境內江河縱橫、百湖密布,濕地面積16.2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8.9%,被譽為“百湖之市”、“濕地之城”,全市有5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蔡甸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有6個國家濕地公園和4個省級濕地公園。攝影 / 黃曉輝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在中國武漢舉辦。為什么會選在武漢呢?這是因為武漢這座國際濕地之城近五分之一面積都是濕地,是全球同緯度地區和長江中下游湖泊型濕地的典型代表。在全球現有的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中國有13個,數量居全球第一。
湖泊帶給武漢人最大的禮物,就是臨湖而居如同日日身在詩畫中。四季輪轉,湖同景不同。或獨坐窗邊,不經意間扭頭,便是“萬頃湖泊一點山”;或三五結伴,湖堤踏雪……相傳春秋時期“伯牙子期相遇結知音”的故事正發生于此。
人不斷向湖索地,是武漢湖泊水域面積變化的主因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1期
有關專家基于遙感數據,對1973—2015年武漢市轄區內的湖泊進行了長時間的動態監測,結果發現人口增長與城鎮化進程加速,是湖泊水域面積變化的主因。其中,1973—1990年,受“圍湖造田”、“圍湖養殖”、“圍垸防水”影響,遠城區湖泊大幅減少;1990—2002年,“圍湖建廠”、“圍湖造城”導致中心城區湖泊快速減少;2002—2015年,經濟和城市化高速發展,遠城區和中心城區湖泊均大幅減少。
在經濟開發的大潮中,素有“千湖之省”美譽的湖北省,如今也只能算是“百湖之省”。新中國成立之初,武漢中心城區有127個湖泊,目前已銳減至38個,減少了近90個。有媒體就曾哀嘆:湖北變“湖悲”,武漢發展史成填湖史,當前武漢常鬧水災的地方,過去原本都是湖泊。
近兩年,武漢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投入濕地保護與修復,湖泊濕地得到恢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監測到的鳥類和小麂、野豬、貉等獸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青頭潛鴨、卷羽鵜鶘、白鶴、東方白鸛等珍稀瀕危鳥類紛紛現身。武漢也許會成為眾多城市中濕地保護的榜樣。
沼澤濕地
蘆花蓬海,候鳥驛站
東北三省濕地、湖泊分布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8年10期
東北有著中國最為廣袤的淡水沼澤。這里夏季暴雨如注,而地下的凍土層有效阻止了水分的下滲,從而使東北地區形成了廣泛而多樣的濕地。這其中既有名聲顯赫的三江濕地、扎龍濕地,也有烏蘭泡、臥龍湖、獾子洞等一大批生機盎然,卻不為人熟知的沼澤、湖泊。制圖/張樹清 那曉東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遙感室
沼澤濕地,是許多人對濕地的典型印象。在《中國國家地理》評選出中國最美的六大沼澤濕地中,三江平原濕地、扎龍濕地、遼河三角洲濕地三個都在東北。以往人們總把沼澤當作危險的自然陷阱,后來人們知道了沼澤地可以排干,可以種糧食,于是人們爭相開墾。實際上沼澤地其實是地球的“腎”,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0期
三江平原是我國沼澤分布最集中最廣泛的地區,處于黑龍江東部的最低處。它是由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匯流沖積而成,海拔只有35到70米左右。三江平原內已建立了多個保護區,其中洪河、興凱湖和三江自然保護區已經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俗稱“北大荒”。雖然三江平原被人工開墾的痕跡很明顯,但至今仍然保存有將近104萬公頃的濕地總面積。構成豐富多彩的濕地景觀,堪稱北方沼澤濕地的典型代表。這里生物多樣性也極為豐富,共有脊椎動物近291種,高等植物近500種。
盤錦紅海灘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2期
遼河入海口的潮間帶上,生長著大量的鹽地堿蓬(Suaeda salsa),遠眺海灘,就會看到一片耀眼的紅色,因而這片海灘又被稱為“紅海灘”,成為當地一種令人震撼的景觀。攝影 / 徐春海
與黑龍江省的“北大荒”濕地區相呼應,人們稱盤錦、營口一帶的遼河下游濕地為“南大荒”兩處“大荒”之境,一北一南,遙相呼應。
盤錦遼河口濕地,是現存“南大荒”的核心區,集中連片的蘆葦沼澤濕地被當地人稱為“葦海”,濱海灘涂濕地則分布有國內最大的堿蓬草群落,形成了熱情似火的“紅海灘”。這里更是丹頂鶴、黑嘴鷗和斑海豹等珍稀明星物種的棲息地。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上遷徙候鳥的必經地帶。
灘涂濕地
積土成洲,富“淤”寶藏
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自《中華遺產》 2022年02期
灘涂是海陸交匯的敏感地帶,是海灘、河灘和湖灘的總稱。沿海灘涂通常包括泥灘、沙灘和巖石區域,是大量水禽、候鳥、螃蟹、軟體動物和魚類等重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沿海城市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后備資源。攝影 / 孫華金
作為一個沿海經濟大省,江蘇同時還是我國最廣闊灘涂的省份,為很多其他的候鳥提供了棲息地。這里位置絕佳、面積最為廣闊的灘涂,成為數十萬候鳥遷徙路上理想的“服務區”。
世界九大遷飛區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灘涂面積最大,每年這一區域的150多種遷徙水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都以江蘇沿海灘涂作為主要停歇地。在我國首個海洋類世界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中,江蘇的沿海灘涂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灘涂趕海,沙里淘“金”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2年08期
東營是我國著名的文蛤生產基地,在河口區北部海域的灘涂護養區,生長著大量的文蛤,此外還有白蛤、黃蛤等。漁民們駕駛簡易船排,利用潮汐間隔趕海采拾。攝影 / 黃高潮
光禿禿的淤泥灘或許不符合常人審美的。然而,這些“爛泥灘”卻是各種濱海濕地中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它們的豐饒都埋藏在淤泥之下。
黃河入海時,將大量富含營養物質的泥沙沖入海中,使得入海口鄰近海域養分充足,吸引了眾多海洋生物在此索餌、產卵、生長。出海打魚與淺海捕撈也就成了黃河口居民們傳統而常見的謀生方式。
鹽沼濕地
白色牧場,鹽聚寶盆
察爾汗鹽湖的河口地區的濕地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11期
格爾木河注入察爾汗鹽湖的河口地區,形成了大面積的鹽沼。這里的濕地因為礦化度低,水草豐茂,微生物豐富,這些鹽沼不僅蘊藏了豐富的鹽業資源,還阻止了沙漠在盆地的肆意擴張,也是當地畜牧業的重要草場。攝影 / 劉衛東 袁志柱
就廣義鹽沼而言,包括沼澤、鹽湖、鹽殼等,在我國,鹽沼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內陸干旱區。而在內陸干旱區,只有柴達木盆地分布有連續成片、面積最大的鹽沼,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但即便是就狹義鹽沼而言,柴達木盆地也是世界上鹽沼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
在蒙古語里,“克魯克”意為“水草豐美的地方”。在克魯克湖的南岸,幾乎都是鹽沼和草甸,成群結隊的牛、馬、羊,還有散落在草甸中的蒙古包,都在告訴我們:這里仍然是蒙古族的夏季游牧地。
察爾汗鹽湖中的鹽花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9年11期
從廣義鹽沼的定義看,察爾汗鹽湖應是中國最大的一片單體鹽沼地貌。這個世界第二大鹽湖,由多個自然鹽湖的鹽池組合而成。人工鹽池邊緣的鹽鹵,形成了形態奇特的鹽花。攝影 / 劉衛東 袁志柱
察爾汗鹽湖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三的鹽湖,面積5856平方公里。位于中國青海被稱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中心,由大小十余個湖泊和大片干涸的鹽灘組成,這里有我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
在察爾汗湖中,地質學家發現的食鹽儲量是426.2億噸!這個數字相當于可供全球人類食用2000年!名字取自于蒙古語“鹽澤”的柴達木盆地一直因礦產豐富被稱為“聚寶盆”,而其中最大的湖泊察爾汗鹽湖就是這聚寶盆閃亮的盆底了。
海岸濕地
海上森林,海底花園
東寨一小碼頭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5年10期
紅樹林是沿海地區很有代表性的濕地。從江蘇鹽城到上海、廈門、廣州、惠州、海口、三亞,我們在利用濕地,同時濕地還為我們創造著美。攝影 / 石懷遜
紅樹林是生長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及河口潮間帶特有的森林植被。紅樹的葉子不是紅色,而是綠色。紅樹植物有灌木也有喬木,因其樹皮及木材呈紅褐色,因而稱為紅樹、紅樹林。
全球紅樹林樹種約40多種,我國分布有24種,而海南瓊山東寨港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就有19種。同時該地棲息的鳥類有159種,是許多國際性遷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連接不同生物區界鳥類的重要環節。漲潮時,它們被海水淹沒,或者僅僅露出綠色的樹冠,仿佛在海面上撐起一片綠傘。
蜈支洲島移植后的珊瑚景觀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22年10期
珊瑚礁在我國的分布雖然局限在福建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和臺灣省,但面積并不小,足有約38000平方公里。除了在沿岸分布著岸礁,在廣闊的南海海域中還分布著大片的堡礁和環礁,這些珊瑚礁是南海眾多島礁的基石,也是無數海洋生物的家園。攝影 / 張帆
珊瑚礁被稱為“水下綠洲”。海洋中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種類棲息在珊瑚礁中,高度的生物多樣性賦予了其重要的生態功能。珊瑚礁可以每年生長約1厘米,幫助島礁應對海面升高的問題;它們也是海岸和島礁的保護罩。
在一些地區,潮下帶的珊瑚礁和生長在潮上、高潮帶的紅樹林“強強聯手”,甚至可以形成雙重防護,起到消浪護岸的效果。
不論是穿過城市的河流
魚躍鷺鳴的湖泊
又或是身處遠方
富蘊寶藏的鹽沼
生機勃勃的沼澤
人工建設的塘庫
……
濕地不止是詩意的棲居地
也是人與自然親近的一環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自己
一篇文章無法窮盡
更多神奇濕地等你來發現
歡迎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歡迎閱讀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電子版
雙十二特惠!全場六折起
中國國家地理 雜志電子版
限時活動截止至
12月12日 24:00
《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05期
- 恩怨話江湖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0期
- 第4名 東寨港紅樹林 留在陸地上的碧浪
《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08期
- 黃河三角洲
《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期
- 東北濕地:候鳥加油站
《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02期
- 武漢城中湖 出門一步湖萬頃
《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1期
- 柴達木鹽沼群 世界面積最大的“咸沼澤”
《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05期
- 鹽城灘涂 在海潮中搖曳的“潮汐森林”
《博物》2021年04期
- 珊瑚礁生態系統
還想看更多雜志電子版?
點擊下圖
進入「中國國家地理暢讀」小程序
你錯過的經典這里能看
編輯:白貓
從北到南,中國人吃羊肉有多少花樣?
中國冬雪,哪里最美?
中國建筑,原來這么有趣!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8723-0.html濕地,不止是詩意的棲息地(不止是詩意的棲息地)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