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封修斌在高壩店鎮蔡家莊村村委會廣場調試電影設備(左圖);5月29日晚,天竺山鎮灣坪村群眾在觀看封修斌放映的公益電影(右圖)。
本報通訊員 陳豐武文/圖
5月28日深夜,山陽縣天竺山鎮三槐村文化廣場,銀幕上的“光影”暗下去,觀影人群漸漸散去。山陽縣公益電影放映員封修斌借著手機光,熟練地收起三腳架,嘴里念叨著:“得趕緊收拾,明早還得去高壩店鎮。”
這個攜帶著放映機翻山越嶺的漢子,已在放映的路上走了15年。15年來,他從在外創業的年輕人,變成了鄉親們念叨的“電影放映員老封”。通往兩嶺鎮、高壩店鎮、天竺山鎮37個村(社區)的溝溝坎坎,都留下他的身影。目前,他已放映4000多場電影。
封修斌是高壩店鎮黃土凸村人。2010年夏天,因母親一場大病,在外打拼的封修斌回到家里。不久,他接過山陽縣公益電影放映員的擔子。一臺放映機、一塊幕布、一個放映背包、一輛三輪摩托車,是他最初的全部“家當”。
“夏天和冬天最難熬。”封修斌摩挲著放映機上的鐵銹說,“盛夏時,蚊蟲圍著放映機嗡嗡叫,能把人叮出一身包。我只能邊揮扇趕蟲,邊調試設備。寒冬,大雪封山。我給車輪纏上鐵鏈,在雪地里繼續前行。”
2012年6月的一天,高壩店鎮蘆垣溝村放映點擠滿了人。21時許,大雨嘩嘩地下起來。封修斌說,當時他很慌亂,急忙脫下衣服蓋在放映機上,心想設備要是壞了,以后還怎么給大家放電影?就在他滿是焦急與無奈時,幾束手電筒的光劃破雨幕——蘆垣溝村村干部帶著附近村民趕來,不僅把放映設備搬到村委會,還找來干衣服給他換上,并為他準備了熱乎的飯菜。“那一刻我就想,只要鄉親們還想看,再難我都得堅持。”封修斌說。
為了方便放電影,2015年,他購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那年臘月的一場雪,讓他至今難忘。在趕赴天竺山鎮陽坡村放映途中,面包車突然拋錨。眼看約定時間將至,他沒辦法,只能扛著設備往前走,深一腳淺一腳,走了3公里。“當時真的快撐不住了,可想著鄉親們還等著看電影,便硬撐著前行。沒想到村民舉著手電筒趕來幫忙,那一刻,我的心比火爐還熱。”
這些年,封修斌的放映背包里裝著三樣“法寶”:紅色主旋律影片、農技科普片、鄉親們“點映”的熱門電影單。《防患未然之山林防火》的畫面閃動,村民們學會了防火要領;《宅基地風波》的劇情,引得大家討論如何化解鄰里矛盾。
幕布雖小,卻承載著時代巨變。2023年正月初十晚,當高壩店鎮高壩街社區廣場的幕布再次亮起時,搬遷群眾張新禮激動地說:“以前看電影得翻山越嶺。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熱鬧又有年味!”
封修斌親歷了山陽縣移民搬遷工程帶來的巨變,同時,他的放映之路也隨之延伸。目前,封修斌的放映服務已覆蓋3個鎮37個村(社區)。
“封師傅不僅放電影,還把政策、技術和溫情‘打包’送進山里。”高壩店鎮黨委書記何前博說。每次放映結束,都有村民圍著他詢問下次放啥影片,還有孩子拽著他的衣角追問何時再來。
15年耕耘,封修斌親歷了公益放映從“文化補給”升級為“精神賦能”的過程。當山陽縣電影放映中心將服務延伸至企業、學校、軍營時,當全縣年均放映量突破3000場時,封修斌依然駕駛著那輛滿載“光影”的面包車,向著大山深處駛去。
“要將公益電影這塊‘小銀幕’打造成服務群眾的大舞臺。”山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世旺說。
在山陽縣電影放映中心的榮譽墻上,封修斌的名字多次出現在優秀放映員的名單中。但對他而言,最珍貴的榮譽是村民的信任與牽掛。正如他常說的:“只要鄉親們愛看,我就會一直放下去,讓公益電影的光芒照亮鄉村振興的道路。”
“以前放電影像打游擊,現在每個村都有固定的放映點。”封修斌拍了拍面包車說,交通工具在變,設備在變,可鄉親們盼電影的眼神沒變。
夜色里,封修斌發動面包車,車燈照亮蜿蜒的山路。于封修斌而言,這條走了15年的路,還在延伸,那方銀幕,還在溫暖著山鄉的夜晚。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3115-0.html電影放映員老封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榆林:湖心島成了遺鷗家園
下一篇: (信)白條取現商家秒到,怎樣套出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