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的群雄并起、群英薈萃中,張昭無疑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并鞏固了東吳政權,侍奉江東三代君主,是東吳的開國元勛和重要決策人物。張昭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長而有謀,才冠當世,是東吳資格最老、影響最大的人物。
張昭在孫策創業時便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他幫助孫策討伐叛軍,穩定江東局勢,功勞卓著。張昭性格剛正直爽,與袁紹的謀士田豐有些相似。年輕時曾被舉孝廉,但他拒絕了這一榮譽。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昭南渡長江,來到江東。
孫策在江東打天下時,周瑜向他推薦張昭。孫策三次登門請張昭相助,最終張昭應允輔佐,深得信任,被任命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孫策臨死前將弟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告誡孫權擔負起兄長未完成的事業,成就江東霸業。他親自扶持孫權登上權力寶座,幫助孫權穩定了江東局勢。
孫權繼位初期,一切事務由張昭打理。他上奏朝廷、下令郡縣,安排官員各就各位。張昭性格直爽,不論孫權是否高興,都會直言相諫。孫權喜歡冒險騎馬射虎,張昭勸諫說:“君主應駕馭英雄,驅使群賢,豈能以勇敢于野外逐獵為榮?”孫權聽后感到慚愧,收斂了許多。
赤壁之戰前夕,張昭卻帶頭主降。此時北方已基本安定,52歲的張昭無心也無力再戰。孫權年輕有為,正想大展宏圖,必須有江東上下同心協力。孫權需要有人堅決主戰,這本應由張昭承擔,但最終由周瑜和魯肅擔當。確立抗曹后,張昭被任命為戰時后勤供給總調度,支持赤壁之戰。
曹丕篡漢后,群臣推舉張昭為丞相,但孫權認為丞相職責繁重,擔心張昭負擔過重。第一任丞相孫邵去世后,群臣再次推舉張昭,孫權仍不同意,認為張昭性情剛烈,不適合擔任丞相。這一決定有其道理。
張昭雖才華出眾,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反而適得其反。他架子大,虛榮心強,無法凝聚力量、協調關系。顧雍相比之下,沉默寡言,穩重威嚴,適合擔任丞相。孫權最終任命顧雍為丞相,稱贊他“顧君不言,言必有中”。
孫權不因張昭的資格、威望而任命他為相,正確地看到了張昭的不足。盡管如此,孫權對張昭這位顧命之臣仍十分敬重。古人用人尚不按資排輩,而是量才而用,這一點值得今人借鑒。張昭雖未能成為丞相,但他對東吳的忠誠與貢獻,依然值得后人銘記。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8-10322-0.html東吳開國元勛:張昭的忠誠和遺憾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關羽與張飛:平民英雄的傳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