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冷,有人就“遭不住”了,他們開始出現手腳冰涼、面色無光、遇冷腹瀉等問題,衣服越穿越厚,但身體卻總是暖不起來。很多人說這是“體寒”了。那么,“體寒”到底是什么寒?又是怎么來的呢?
一、體寒的人容易出現哪些癥狀?
中醫認為,“陽虛則寒,陰盛則寒”。“陽虛則寒”屬于虛寒證,是指身體陽氣不足,溫化功能減弱,寒從內生。“陰盛則寒”屬于實寒證,是指外感寒邪,導致體內陰寒。由于寒有抑制、多靜等特點,因此,體寒的人常有如下活力不足的表現。
體寒的人往往比較怕冷,手足冰涼;脾胃有寒,便不敢吃偏涼的食物,經常腹痛腹瀉;腎有寒,除了腹瀉以外還會小便清長;肝有寒,可能會氣逆產生嘔吐感,或頭頂痛等。中醫看來,體寒的人身體血氣運行不暢,易形成瘀血和痰濁、氣滯相互“勾結”的狀況,“痰瘀互結”積滯在某個部位,易導致疾病的形成,如腹瀉、關節痛、胃炎等疾病。
此外,體寒的人還容易與下面這些疾病或狀態掛鉤: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結腸炎、腸易激惹綜合征、性功能減退、不育、宮寒不孕、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易感冒、抑郁癥等。
二、寒從何來?
1、熬夜
中醫素來重視睡子午覺,尤其是子覺。因為,子時(晚上11點至次日凌晨1點)是陰陽交接之時,此時,陰氣最盛,陽氣初生,按時入睡可以為身體積蓄能量。熬夜會導致陰盛陽虛,陽虛引發身體生寒。建議大家晚上盡量在11點前入睡。
2、受寒
因寒性凝滯,寒易傷陽,體寒的人本身就陽氣不足,怕風怕冷,秋冬季節更要主動防寒驅寒,否則受寒后會加重經脈不通,氣血不暢的情況,反過來又損傷陽氣,加重陽虛的癥狀。尤其要保護好頸背、腰腹、膝蓋、脾胃,這四個部位不受寒。
3、飲冷
不管春夏秋冬,總有人喜歡大量攝入水果和冷飲,甚至是水果當飯吃,冷飲不離手,殊不知,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長此以往,寒就來了。
4、勞累
不論是過度勞動,還是高負荷地身心運轉,都會加速身體消耗,這樣過度消耗,會損傷人的精氣,而精氣不足,則會累及腎陰腎陽,這樣的人,往往陰陽俱虧。
5、情緒不佳
情緒不佳也會損傷陽氣。因為七情內傷,會導致臟腑的功能低下,長此以往,很容易引起陽氣的不足,對于這種情況,初起往往表現為臟腑功能的虛性亢奮,出現虛火,日久方顯示出陽虛的狀態。
三、該如何調理體寒?
1、起居保暖
居住環境以溫和的暖色調為宜,避免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境下長期工作和生活,秋冬季節要適當多穿衣服,盡量吃溫熱的食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和下肢的保暖。
2、多曬太陽
白天陽氣充足,體寒的人應保持一定的活動量,多曬太陽,可激發體內陽氣。
3、堅持泡腳
堅持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刺激足部穴位促進氣血運行,可驅除寒氣,泡腳時,用40~50℃的水,水量以淹沒踝部為好,雙腳浸泡15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地按摩雙腳,直至自己感覺雙腳微微有發熱感為止。
4、適當鍛煉
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適當進行舒緩柔和的戶外活動,如慢跑、快步走等有氧運動,能讓全身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有助于減輕體寒癥狀,長期堅持可逐漸改變寒性體質。注意不要在陰冷天氣或潮濕之處鍛煉身體,如在水中游泳易受寒氣和濕氣,一般不適合體寒的人。
5、精神調攝
生活中,盡量保持陽光的心態,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時調節自己的消極情緒,盡量避免和減少悲傷,還要防止驚恐、大喜大悲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可多聽諸如《黃河大合唱》等激昂、高亢、豪邁的音樂,還可以選擇一些優美、暢快的旋律、輕音樂。
6、艾灸驅寒
艾是純陽的植物,艾灸是改善體寒體質的不錯方法。建議平時艾灸豐隆(位于小腿外膝眼和外踝連線的中點)、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上方四橫指處)、神闕(位于臍窩中央)等穴位。
畏寒、怕冷、手腳冰涼都可能是體寒,日常可以通過曬太陽、泡腳、鍛煉、艾灸、保暖等方法來調理驅寒,同時也要避免勞累,受寒及熬夜等。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2382-0.html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可能是體寒6個方法來調節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