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發作時進行CT檢查可發現尿酸鹽結晶沉積、關節結構改變及繼發性骨質破壞。痛風在CT影像中的典型表現主要有尿酸鹽結晶沉積、關節間隙狹窄、骨質侵蝕、軟組織腫脹及痛風石形成。
CT能清晰顯示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的沉積,表現為高密度點狀或團塊狀陰影,密度通常高于300HU。這些結晶多沉積于關節軟骨、滑膜及肌腱附著處,尤其好發于第一跖趾關節,是痛風特征性影像學表現。
長期痛風會導致關節軟骨破壞,CT可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尿酸鹽結晶侵蝕軟骨下骨板,使關節面凹凸不平,晚期可能出現纖維性或骨性強直。這種改變多見于手足小關節,與類風濕關節炎的對稱性狹窄不同。
尿酸鹽結晶對骨質的侵蝕在CT上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穿鑿樣骨質缺損,邊緣常有硬化帶。典型部位為關節邊緣或離關節面稍遠的部位,侵蝕灶周圍可見高密度尿酸鹽沉積,稱為"懸垂邊緣征",這是區別于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征。
急性痛風發作期CT可見關節周圍軟組織彌漫性腫脹,密度均勻增高。慢性期可形成界限清楚的結節狀腫脹,內含尿酸鹽沉積。腫脹程度與炎癥活動相關,可能壓迫鄰近神經血管結構。
慢性痛風患者CT可檢出痛風石,表現為軟組織內不規則高密度影,常伴鈣化。大痛風石可導致明顯骨質破壞,甚至穿透皮膚形成瘺管。痛風石好發于耳輪、鷹嘴滑囊、指趾關節等部位,其體積與血尿酸水平及病程正相關。
痛風患者除影像學檢查外,需長期控制血尿酸水平。每日飲水量應達到2000毫升以上,促進尿酸排泄。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濃肉湯的攝入,增加低脂乳制品及新鮮蔬菜比例。避免劇烈運動誘發關節損傷,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注意關節保暖,急性期抬高患肢并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監測腎功能及尿酸值。建立飲食日記記錄誘發食物,肥胖者需循序漸進減重。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9-15482-0.html痛風時做CT檢査會發現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餐后2小時血糖忽高忽低咋回事
下一篇: 為什么感覺運動后血糖反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