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姚明:息屏24小時不僅是給孩子,也是給我們這一代人
澎湃新聞消息,“您自己有嘗試過息屏24小時嗎?”
當坐在兩會駐地公共采訪間的姚明聽到澎湃新聞記者以這個問題開啟專訪,原本有些疲憊的他突然笑了起來,“我嘗試過,哈哈哈,我不知道戒煙是不是這種感受,但確實有些焦慮。”
兩天前,就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基金創始人姚明提出了關于“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的建議。姚明表示,希望更多人關注電子產品對青少年健康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讓青少年走向運動場,貼近大自然,成為身心和意志品格都健康的下一代。
這則建議很快沖上微博熱搜榜的第一位,引發全網熱議。事實上,隨著多媒體電子產品的普及,許多青少年成長問題也日漸凸顯——小胖墩、小眼鏡、小豆芽、小焦慮……成了青少年的標簽。
“我知道要做到息屏24小時一定有難點,但關鍵是每個人可以取舍這24小時能在電子產品以外獲得哪些體驗和收獲。”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姚明談起了形成建議背后的故事,以及對未來三年建議落地的期待,“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其實也是給我們這一代人。”
“我嘗試過兩次,確實有些焦慮”
與過往提出與中國體育相關的建議有所不同,姚明這一次把關注點放到了電子產品對于青少年成長的問題上。而當國內媒體報道了姚明提出的“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的建議后,這一話題不僅迅速占領微博熱搜,而且在熱搜第一的位置上停留了很長時間。
“我很吃驚會上熱搜,雖然在我們的調研結果里面支持率挺高,但確實沒有想到能夠頂在(熱搜第一)那么長時間。”姚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全社會的反應讓他有些意外,但是也證明了電子產品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已經引發了很大的關注,“既然上了,我就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響應,響應是自發的,在全國不同的地方如果自發地去嘗試這樣一種可能性,那我們可能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饋。”
值得一提的是,在姚明這則建議引發全網討論的過程中,著名評論員白巖松也談到了他的觀點,“姚明代表的建議太客氣了,他提的是每個學期希望未成年人有一天24小時息屏,其實我覺得每一個月未成年人都應該有一天這樣的息屏,去玩去閱讀。”
不過,姚明深知要讓未成年人息屏24小時的困難和挑戰。就在形成這則建議前,姚明自己也嘗試了24小時遠離電子產品,用他的話說,當時的狀態就是“很焦慮”。
“我嘗試過兩次,確實有些焦慮。而且一旦恢復使用之后,發現那些找不著我的人也有些焦慮。”姚明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正是因為自己的親身體驗,所以在建議中,他也提到了具體的執行可以有一些靈活性,“所以在具體執行上肯定是需要一些靈活性的,當然也需要一些地方上實際執行單位的適應過程。”
事實上,姚明為了更客觀地提出這個建議,帶領姚基金進行過一項相關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6834份。這份問卷的調查對象包含了國內西部、中部、東部各個地區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教師、家長,結果顯示,有83.7%的受訪教師贊同學生減少帶屏幕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有96.4%的家長擔心孩子過度使用帶屏幕的電子產品。
據姚明透露,這個建議從構想到最終形成歷時3個多月時間,“算是投入比較多精力的一份建議了。”
盡管有數據的支持,但姚明依舊明白建議落地的困難,“中國太大了,人也太多了,天南地北的差異化很大,我覺得這個事兒是需要一些醞釀的,各地也需要形成不同的地方,也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方法去適應。”
“我相信體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
過去幾天,當“息屏24小時”的話題占據熱搜榜時,不少網友也提出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如果讓孩子們遠離電子產品,帶他們做什么能夠耗完這24小時。
“包括并不限于體育,我覺得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當被問及在提出建議時是否有考慮過其他“配套”的相關活動和項目,姚明說到了自己的老本行,但他強調,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的選擇應該是多樣的,應該利用這段時間走進豐富的社交場。
“我相信體育的力量,相信體育能夠給孩子帶來的改變和對成長帶來的幫助,但其實我們也要認識到同時還包括繪畫、書法、音樂,包括其他興趣愛好等等,也可以為孩子帶來很多(改變和幫助)。我們希望有更多選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提到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和公益組織參與進來,包括但絕對不僅僅限于體育。”
作為中國籃球甚至是中國體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最耀眼的“金字招牌”,姚明自然希望如果這個建議有機會落地,體育能夠承擔更大的責任,也展現更大的價值。這其實是姚明從球員時期到退役以后都一直在追求的一個目標。
“我相信體育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我對體育有信心。”
姚明向澎湃新聞記者透露,其實在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他還帶來了另一份建議,那就是與體育相關的“加大對校園三大球賽事的支持”。
“其實體育課和賽事是作為學生的校園生活校內和校外的兩個面,體育課實際上是上課鈴響了之后的內容,而體育賽事一般是下課之后大家參與的各種各樣的活動。”
姚明將體育課和校園體育賽事的關系比作識字和寫文章,“這就像我們從小學習怎么寫字,寫字是從橫豎撇捺開始,而學會了每個字的書寫,但是最后要寫文章和寫字又是兩回事。體育課一般是教我們應該知道的東西,而教完的東西是要在體育賽事中去應用的,然后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值得一提的是,姚明從2007年開始就在踐行他的這個理念。彼時,他和納什一起通過籃球慈善賽為中國偏遠地區的青少年籌款,到2008年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架構下發起姚基金,再到2012年正式啟動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項目,姚明一直在搭建一個平臺,讓孩子能夠將體育課和賽事連接起來。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曾經給出過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3年底,姚基金公益項目已經累計支持4661所鄉村學校,約540萬人次青少年因此受益。
而如今,當姚明提出了新的建議,他也希望姚基金能夠帶頭先行,“我們會去和我們合作的這些學校進行了解,看他們有沒有意愿發起這件事,然后看看能不能搜集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
“這也是給我們這一代人的(建議)”
在提出“息屏24小時”的建議時,姚明給孩子們設定了一個相對沒有那么高的標準,那就是每個學期里青少年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方便程度選擇一天進行“息屏”;但與此同時,他也給自己設置了一個相對“有些趕”的標準,那就是希望通過3年左右的行動實踐,在取得可復制的廣泛經驗后,由國家在政策和法律層面對“息屏24小時”行動進行制度化規范。
“三年算是一個嘗試,我希望三年時間可以幫助我們獲取足夠多的反饋,去看看我們后邊應該做什么,或者說開展了這些活動的學校需要什么幫助。我們要看看有多少人愿意加入進來,有多少人獲得了正向的一個反饋,我們還可以去改進一些什么東西,這些目前都是未知數。”
其實要用三年時間在國內推廣這個建議,并不容易。姚明自己也承認,如今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電子產品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
“有一種說法,我們這一代40多歲的人實際上是互聯網的‘移民一代’,但下一代‘00后’實際上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我們接觸過前互聯網時代,但他們面對的世界和我們面對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我不想去比較什么好或者什么不好。”
姚明經過調研提出這個建議,也是希望能夠引起更多人討論如今的年輕一代能不能有一種不同的成長環境,“包括我也是個家長,我也看到自己的孩子如今的成長環境,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和學校的一個高度共識,高度合作才能去完成這個事兒。”
姚明在建議中還提到了一個“數字平衡”,這是一個在他看來相對理想的狀態。
“數字其實把大家連成了一個整體,包括我們調研實際上也是靠電子產品完成的。”談及如今對于電子產品的依賴,姚明自己也笑了,“但它作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人作為一個個體也應該有一定的空間,這就是在兩者之間進行一些平衡。”
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早就在推廣“數字平衡”的理念。世界衛生組織曾進行過涵蓋44個國家和地區、近28萬學齡兒童的調查研究,警告不當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對青少年發展及長期健康造成深遠影響,并建議各國采取措施,減少對于數字產品的過度依賴。
“我估計我自己現在每天也有七八個小時左右要接觸手機、平板或者電腦屏幕這些智能化設備。”這些年,姚明一直都在做著有挑戰的事情,如今這個“動員未成年人息屏24小時”的建議也不例外,但姚明希望更多人能夠意識到他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給孩子,其實也是給我們這一代人的。”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7792-0.html“建議未成年人息屏24小時”引發全網熱議 姚明回應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這座小城 讓30多個國家嗦粉“上頭”
下一篇: 華為大動作!正式組建醫療衛生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