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持續下,前往海拔較高地區小鎮避暑成為許多重慶市民的選擇,其中不少是“一老一小”群體。短時間的人口激增,常導致一些小鎮的醫療服務跟不上。為解決避暑地人流量大、就醫需求猛增的問題,重慶建立“潮汐式”醫療援助機制,精準調整醫療資源配置,既滿足群眾看病需求,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幫助基層衛生機構提升救治能力。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黃水鎮平均海拔約1500米,氣溫相對較低、自然環境優美,一到高溫季,這個常住人口僅1萬多人的小鎮,常會迎來游客的“井噴式”增長,當地基層醫療機構壓力較大。
“以黃水鎮中心衛生院為例,醫院平時的日均接診量為100人次左右,一到7、8月份,接診量猛增至1000多人次,即便全院50多名醫務人員全員無休,游客看病排隊一小時以上也是常態。”黃水鎮中心衛生院院長冉軍告訴記者。
圖為黃水鎮中心衛生院“潮汐醫生”正在問診
不僅在石柱,重慶多個避暑熱門地武隆仙女山、萬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的基層醫療機構,也面臨著同樣的壓力。如果輕易擴建醫院,又會在游客走后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如何在保障游客健康需求與節約醫療資源之間做好平衡,需要從機制上進行破題。
在經過多次調研和論證后,重慶市衛健委自2021年起探索“潮汐式”醫療援助機制。據重慶市衛健委副主任潘建波介紹,這一機制在暑假等人流量大的時期,向相關醫療衛生機構增派醫療衛生資源,在人流量小的時期撤回,從而達到精準調整醫療資源配置的效果。
今年7月1日,重慶市衛健委從市內多家三甲醫院抽調62名醫生,派駐到避暑熱門地的基層醫療機構,同時針對人群特點,特意選派老年病科、兒科、中醫科等專家駐點幫帶。
“潮汐式”醫療援助機制的實行,創新了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在黃水鎮,借助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院黃水院區這一平臺,重慶醫科大學各附屬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得以匯集,避暑群眾能夠“零距離”“面對面”接受名醫診治。在巫溪縣紅池壩等避暑地,巫溪縣文峰中心衛生院針對群眾的需求,開展“潮汐式”醫療服務,調整工作時間,通過“健康夜市”“夜間門診”等形式,最大程度為群眾健康服務。
圖為部分群眾在黃水鎮中心衛生院咨詢就診
要保障援助效果,還需織牢援助醫生的保障網。為此,重慶從基層經歷、收入待遇等方面設置激勵機制,幫助援助專家安心工作。據統計,2021年以來,全市已累計派遣市、區兩級醫療專家430名,診療病人13萬余人次,開展手術860余例,有效滿足了群眾的健康需求。
援助專家的到來,還帶動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快速發展。在黃水鎮中心衛生院,專家們在完成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帶領住院部醫生點對點業務查房、組織病例討論,針對院內醫務人員的技術短板實施一對一技術指導幫扶,指導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推動院內整體運行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7267-0.html重慶:避暑熱門地有了“潮汐醫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愛說“中”的科特迪瓦小伙李世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