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較2019年上升2.5個百分點;其中6歲兒童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據估算,我國白內障患者人數或已高達2.08億,即每7位國人中就有一位是白內障患者。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重,2020-2025中國白內障患者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3.6%
龐大的市場,讓眼科醫院因此大發橫財。其中,愛爾眼科靠著快速跑馬圈地,不斷擴大規模。
2022年一季度,疫情之下的愛爾醫院,仍然迎來新增。業績方面,愛爾眼科2022年Q1實現營業收入41.69億元(+18.72%),歸母凈利潤6.11億元(+26.15%),扣非歸母凈利潤6.23億元(+22.49%),收入符合預期,利潤增速超預期。
愛爾眼科市值卻難回巔峰。張磊價投代表,愛爾眼科一度在二級市場備受看好,被稱為“眼茅”。然而,過高市值回歸現實,市值從最高時的近3100億元跌至1848億元(5月25日數據)。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愛爾眼科品牌醫院、眼科中心及診所在全球范圍內共有723 家,其中中國內地610 家(含產業并購基金318 家),中國香港7家,美國1 家,歐洲93 家,東南亞12 家。
2009年成功上市,彼時愛爾眼科僅有眼科醫院19家。從19家到723家,12年內擴張近38倍。營收上來看,2009年的6億營收到2021年150億營收,營收規模增速不及擴張速度。
輕資產模式,依托品牌,愛爾眼科在資金加持之下不斷復制成功。
愛爾眼科的成功,離不開善用資本的快速擴張。愛爾眼科從早期的“新建、兼并收購”到2014年的“公司、產業并購基金”依托資本市場推動產業并購。
張磊將愛爾眼科的成功歸因于:探索分級連鎖模式和超前的、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也被稱作“體外孵化”,通過具體操作為——愛爾眼科內部的核心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擔當合伙人,組建有限合伙企業,與并購基金聯手成立全新的醫院。
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部分解決了非公立醫院的人才來源。同時,分級連鎖模式,實現了分級診療:省會城市的愛爾醫院集中了當地最頂尖的資源;市級醫院提供的是相對簡單的眼科手術和眼病診斷;縣級醫院提供驗光配鏡服務和簡單眼病的診斷。
這使得愛爾眼科能夠不斷擴大覆蓋范圍,規模擴張的協同效應帶來的公司盈利能力增強。
輔之以不斷的營銷活動中,愛爾眼科藉此打開品牌知名度,這也為其之后的不斷擴張打下基礎。作為眼科專科醫院的先行者,愛爾眼科的先發優勢不可謂不明顯。其品牌效應也正是其擴張的助推器。
連鎖經營,專業化、標準化流程,利用愛爾眼科品牌效應,資本加持,這一切助力愛爾眼科成為全球最大的眼科醫院。
資本運作成功的愛爾眼科,也一再被質疑其護城河。
一般認為,醫療服務行業壁壘自我強化,在先發優勢之下強者恒強。愛爾在前期積累的品牌影響力,附加其人才和資金規模,相比其他后來者有著更大的優勢。
國研證券研報顯示,眼科整體收入水平和利潤貢獻度在公立醫院相對較低,而且驗光眼鏡、近視手術都屬消費醫療,并不被納入醫保。因此和口腔行業一樣,眼科很容易與公立醫院形成差異化競爭,并發展成為市場化程度更高的消費醫療市場。
與公立醫院相比,愛爾等專科醫院的優勢不在技術水平,而在差異化服務。
作為民營眼科醫院,愛爾眼科的主要業務還是技術難度較低的消費級業務,如屈光、視光、白內障等。根據2021年報,屈光項目(近視手術)占營收比例36.8%,視光服務(配鏡、OK鏡等)占比22.5%,白內障項目占比14.6%。相比之下,專業難度較高的眼后段項目收入占比只有6.6%。
對專業器械的依賴,在消費醫療上的更高營收,愛爾眼科的科研投入占比并不高。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9月,愛爾眼科研發支出占比分別為1.22%、1.53%、1.38%、1.36%。
相比之下,愛爾眼科投入更多的是銷售費用。愛爾眼科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銷售費用開支達14.47億元,同比增長35.67%。其中,廣告及業務宣傳費為6.95億元,同比增加40.72%;業務招待費為1428.64萬元,同比增加26.87%。
銷售費用遠超研發投入。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眼科專科醫院作為消費醫療,相比其他科室有著更低的準入門檻。在與技術水平更高的公立醫院的競爭中,更高的廣告投入必不可少。提升患者對品牌的信任,這是私立醫院在與公立醫院競爭中的天然劣勢。
作為消費醫療,其中的一大風險是醫療糾紛。
2020年12月30日,艾芬在微博文章中首次提到“年頭僥幸躲過了病毒的侵犯,卻在46歲生日的第二天沒能躲過視網膜的脫落,右眼近乎失明”。
次日,她在微博詳述事件始末,將矛頭直指武漢愛爾眼科醫院,迅即被廣泛傳播。在艾芬首次曝光后的第一個開盤日——2021年1月4日,愛爾眼科股價跌幅達到8.93%。
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愛爾醫院需要面對的一大公關危機。
眼科醫療消費不會消失,但愛爾眼科仍將面臨增長天花板。天花板一是看市場容量,二是看增量。
咨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眼科市場總體規模已達1700億元,其中眼科服務市場1240億元,占比73%。
巨大的需求市場,愛爾眼科的品牌優勢和先發優勢,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美好,但現實并不樂觀。
靠著資本加持狂飆突進的愛爾眼科,高速增長期已去。
2021年國內前十大醫院(收入占比22%)收入和利潤分增長11%/8%,非前十大醫院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31%/51%,對公司業績貢獻提升。
2021年愛爾眼科四次收購的27家醫院來看,主要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已經在一線和省會城市充分布局,在三線城市的擴張難以持續,且三線及以下城市醫院盈利水平難比一線。
從愛爾眼科業績來看,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10%以上的參股公司主要位于北京、深圳、成都、重慶、武漢、東莞等一二線城市,三、四城市的業績支撐相對有限。
同時,愛爾眼科面臨愈加劇烈的同行競爭。
截至2020年底的數據顯示,中國眼科醫院數量為1061家,同比增長12.3%,其中民營眼科醫院數量為1005家,公立眼科醫院數量為56家。
2020年,華廈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三家眼科連鎖機構陸續遞交IPO申請,據招股書顯示,三家企業近兩年公司都達到了凈利潤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的創業板上市標準。2021年年初,同為眼科連鎖機構的朝聚眼科也進行了IPO申請。
愛爾眼科的成功可以復制,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為其他醫院所用。外界依舊看好這個賽道,最主要的邏輯就是連鎖醫院的外延并購擴張能力。
千億市場規模下,近千家醫院,愛爾醫院在國內市場的擴張增速難以持續。
愛爾眼科的“全球擴張”戰略初見成效。分地區來看,2021 年中國大陸地區收入占比為89.76%,同比增長25.53%;香港、美國、歐洲、東南亞地區收入占比分別為0.93%、0.39%、8.80%、1.32%,同比增長分別為-3.14%、10.15%、39.24%、7.00%。
至于海外市場拓展如何,愛爾眼科將繼續接受檢驗。
市值回歸,只是開始。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600-0.html瘋狂擴張之后,愛爾眼科的成功難繼續?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