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LP復投率達50%。
又一筆醫療募資誕生。
投資界獲悉,專注于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機構——盛山資本正在募集旗下四期基金,總規模5億元,目前已完成4億元首關,LP包含了吳江東方國資、上海張江集團、上海金山資本等地方政府及國資企業,國華人壽等金融機構以及維亞生物、奧來德光電等上市公司,老LP復投率達50%。
向來低調,盛山資本自2014年起便開啟了醫療投資的征途。成立至今,這支有著生物信息、臨床醫學、藥學金融等交叉背景的精英隊伍埋頭聚焦在生物科技、創新藥和數字醫療等細分領域,步伐穩健地投出了維亞生物、陽光諾和、和元生物等醫療上市公司,以及康灃生物、美中嘉和、吉因加科技、億康基因、星童醫療、品峰醫療、江豐生物等知名企業。
8年來,當盛山資本極為克制地投向醫療的同時,這片江湖掀起了前所未見的熱潮,一幕幕估值神話被吹捧。“過去幾年生物醫藥大爆發,投資人掙到了好幾份錢,但更多的是市場的預期。”回想行業如火如荼那一段歲月,盛山資本合伙人于越感觸很深,如今行業熱度驟降,泡沫開始出清,一切都在回歸理性,“現在反而是醫療投資更舒服的時刻。”
盛山資本新基金:首關4億
已投3個項目
這是盛山資本的第四期基金,將繼續深度聚焦生物科技、創新藥、數字醫療領域,覆蓋從早期到中后期的全階段項目。
具體實操上,新一期基金依然沿著盛山資本以往的投資風格。理清行業生態,甄別潛力公司,主動挖掘投資機會;尊重常識,在勝率與賠率中尋找確定性;理解長期投資的含義,重視除資金以外的賦能,深入企業,陪伴企業。
新基金完成4億元首關,盛山資本已出手。今年7月,盛山資本出資過億,領投了智慧病理一體化企業“江豐生物”的C輪融資。“病理診斷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行業剛需屬性明顯,但也面臨著病理醫生短缺、病理資源分配不均、數字化智能化程度低等發展瓶頸。在我看來,病理行業在中國有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談及這筆投資,于越表示。
專注于醫療細分領域地產業鏈布局,盛山資本四期基金還投資了新一代平臺型體外診斷公司“品峰醫療”,公司從智慧化檢驗科入手,通過build-buy模式快速成長,身后投資機構還有紅杉中國、禮來亞洲、真格基金、祥峰投資等。除此之外,利用組合技術平臺開發全球新一代抗腫瘤小分子藥物的勤浩醫藥也是盛山資本新基金投資組合中的一員。
逆勢投資多家企業,盛山資本團隊一如既往地分散在醫療各個細分賽道,認真鉆研、不驕不躁。
一家專業醫療vc如何煉成
甘世雄:做減法,深度聚焦產業
時間回到2014年,甘世雄毅然辭去了歌斐資產CEO一職,轉而投身于VC/PE行業,正式在上海創辦了盛山資本。
在此之前,他已在汽車研發公司、制藥企業以及證券投行等領域大展身手。其中在山東證券(天同證券)任職期間,他帶領的團隊曾幫助蘇寧電器、山東黃金、中國重汽等60余家公司完成IPO、并購重組和再融資。
不安分的創業心態始終伴隨著甘世雄,從實業到投行再到投資,二十多年來的沉淀下,他既具備了創業者和企業家鉆入產業中的踏實與耐心,也擁有著投資人判斷趨勢該有的果斷與沉著。這是其多元的職業生涯所賦予的寶貴財富,用他的話來說,過往的經歷使他對股權投資和產業投資情有獨鐘,更與醫療產業結下不解之緣。
曾深耕醫藥行業7年,某種程度上,從事醫療投資是他理想主義的另一種呈現。在甘世雄看來,“醫療是一個需要講究情懷、講究溫度的行業——當人們談論醫療,討論的不應只是技術、醫學、賺錢,還要有長期人文的關懷。”
2014年至今,中國醫療行業風起云涌,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在不斷“做減法”、穩健前進的盛山資本。
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那一年,甘世雄率隊反復思考,“唯有形成自己的專業化、特色化,才能有我們機構的立足之道”。于是,盛山資本果斷將投資范圍聚焦在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
這8年中,與其醫療投資方向上的階段性升級并行的是,盛山資本的組織體系也一直在專業化迭代。正如甘世雄所強調的那樣,一個好的醫療投資團隊,必須具備很強的專業背景,也要對產業有深度的理解和融合,“但歸根結底,我們所做的是投資,因此有金融背景、對風險管控有強認知的人才也不可或缺。”
如我們所見,這些年來,這支醫療隊伍正逐步壯大,基因也愈發交叉、多元,囊括了金融投資、生物科技、臨床醫學等背景的精英人士,如臨床醫生出身的管理合伙人沈強、曾在CRO領域連續多次成功創業的投資合伙人吳昱博士等等。
“基于我們對股權投資的理解,盛山一開始的價值觀和愿景就是價值投資,我們一直踐行著深度產業的融合。同時在盛山的全球視野中,醫療投資必然要靠技術來驅動,也要靠科技來做硬核。這是我們最重要的核心。”甘世雄告訴投資界。
一筆意義深遠的投資
我們可以從盛山資本的投資組合,更立體地認識這家低調的醫療機構。
目前,盛山資本旗下已上市和擬上市企業達11家。在CXO賽道,盛山資本已經投出了三家上市公司,除今年3月IPO的和元生物外,還有2021年科創板IPO的高仿藥CRO公司“陽光諾和”,以及2019年5月港交所IPO的基于蛋白結構發現的臨床前CRO公司“維亞生物”。其中,陽光諾和已全部退出,實現了豐厚的回報。
今年,盛山資本投資組合中又一重磅項目邁出了IPO步伐。5月底,腫瘤診療服務提供商——美中嘉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而盛山資本與美中嘉和的故事得追溯到2007年。這一年,甘世雄就投資了美中嘉和母公司泰和誠,次年泰和誠完成紐交所IPO,甘世雄與泰和誠創始人楊建宇博士就此結下了十余年交情。
泰和誠的海外上市,賦予了楊建宇更具象和深遠的國際視野。2012年左右,他率隊收購了MD安德森掛牌的質子中心,帶領一批批中國醫生前來學習的同時,也將美國MD安德森好的治療理念、技術和設備、流程等引到了國內。這一點深深打動了還在歌斐資產的甘世雄。
后來,甘世雄創辦了盛山資本,楊建宇也順利實施了對泰和誠的分拆,美中嘉和應運而生。一直以來,腫瘤都是當今世界比較復雜的疾病之一,前沿的技術與先進的設備是腫瘤診治的重要保障。而作為泰和誠控股在中國境內的醫療服務運營平臺,在那個腫瘤患者總是奔赴海外尋求治療的年代,美中嘉和持續地、創新性地將全球最高端的質子治療技術引進中國,影響深遠。
這一切盛山資本都看在眼里。在資本運作層面,美中嘉和曾于2016年掛牌新三板,后在2018年2月終止掛牌。隨后的幾年里,盛山資本通過多次投資美中嘉和,是后者最重要的外部機構投資方之一。在此過程中,盛山資本始終站在美中嘉和的身后,為其梳理戰略,竭盡所能地引薦資源,包括輔助美中嘉和完成資產收購以及與盛山生態內其他企業之間的產業互動等等,堪稱美中嘉和的親密伙伴。
現在,美中嘉和立足北上廣核心城市,在全國布局建設了國際化腫瘤專科醫療機構,擁有8家自有醫療機構,包括2家腫瘤醫院、4家診所/門診部、1家影像診斷中心、1家互聯網醫院,此外還有1家在建自營腫瘤醫院,形成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以精準放療為特色的腫瘤專科醫療機構與互聯網醫療業務。
其中,美中嘉和在上海與廣州的兩家醫院均由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指導建設,上海醫院獲MD安德森獨家掛牌,廣州醫院也與美國梅奧醫學中心達成包括醫院運營、人才培訓在內的全方位戰略合作。
陪伴至今,在盛山資本團隊看來,美中嘉和不僅僅是一家醫院,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載的一種先進的腫瘤治療理念,是醫療技術高地與醫學人文高地的凝聚體,讓腫瘤患者在接受專業化、國際化治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醫學帶來的溫暖。
沿著腫瘤臨床治療醫院,盛山資本已然成功打造了一條腫瘤產業鏈閉環。這支隊伍還布局了專注于腫瘤基因診斷與篩查公司“吉因加科技”、智慧病理診斷公司“江豐生物”,以及腫瘤創新藥公司“科望生物”與“勤浩醫藥”等等,其中多家企業已經有了初步的IPO計劃。
“將視線拉長,美中嘉和所做的事情特別有價值,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從醫療行業的產學研角度,這都是稀缺的資產。”甘世雄說。在他看來,對于生命質量的提升,對于病人的關注與尊重,目前國內本土醫院在這個層面還很難做到。這正是盛山資本一直堅持在突破、在創造的,一件極具魅力且富有社會意義的事。
醫療泡沫正在出清
靠本事吃飯的時代來了
今年一級市場沉寂,醫療投資圈也蔓延著寒意。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周期性的變化,醫療也一樣。”1992年起踏足投資行業,甘世雄已經完整經歷了三次周期,目睹了很多起高樓后崩塌的過程,這也鑄造了盛山資本獨特的投資紀律,“我們內部達成了高度共識——多瞄準,少開槍。如果項目估值被推高了,就不要去追,投不進去了,寧愿等著。”
“盡管這個過程中會失去一些機會,但回過頭來看,可能正是我們的謹慎和不湊熱鬧、不追風口救了我們,這種案例比比皆是。”甘世雄感慨道。
從2016年開始,“醫療”幾乎已經成為VC/PE們必談的關鍵詞,加上疫情的影響,一批批投資人高歌猛進,大額融資頻頻出現,與之伴隨的還有令人驚嘆的高估值,而這一被提前透支的數字也導致眾多企業要么持續融資有壓力,要么上市就面臨著破發。
當明星項目上市即破發,股價低迷難退出,一批追風口的投資人選擇抽身離開,醫療各個細分賽道的項目估值開始松動。盛山資本團隊觀察到,他們深度追蹤的創新藥賽道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去年領域內的大部分企業還執拗著談估值,但今年普遍下調了預期,漸漸回到了合理的估值水平之上。
如果說過去三四年VC/PE屬于浮躁、盲目砸資金投醫療的狀態,今年大家更傾向于投離變現和商業化更近的。現階段,醫療行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這里不再是唯技術論,“技術并不能包打天下,企業還是要具備商業化的能力,將臨床需求實實在在地轉化成為好的生意。”
外界噪音起起伏伏,投醫療的人來來往往,但都并未影響到盛山資本,這支扎根在醫療產業里的隊伍依然保持淡然,他們堅信中國醫療健康永遠波瀾壯闊,需求遠遠沒有被滿足,機會非常多。
但做投資需要有很強的紀律性,醫療投資則更甚。而于盛山而言,他們更希望在合理的預期區間、合理的估值體系里,投到最好的公司,并輔助其成長。
“行業內很多人喜歡參與熱門賽道,大家熱情高漲,泡沫也很多。”于越提到了當下十分熱鬧的合成生物賽道,“我們邊看邊學,很多項目的估值忽略了技術研發失敗的可能性,也把商業競爭過于簡化,這意味著這些投資的失敗率很高。”
每年,盛山資本都極為克制且理性地將投資節奏保持在3-4個投資項目。“站在LP的角度,我們需要將失敗的概率降低到30%以下,因此每一次出手都盡可能做到全面的研究,保持謹慎與敬畏之心。”于越說。
醫療是回報周期非常長的行業,需要耐心的資本,不只是簡單地從財務回報、風口、市場熱度等層面決策,而是更綜合理性地看待和理解一家醫療企業的“長期”,做推動產業健康前進的協同者。從這個維度來看,慢亦是快。
處于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低谷,醫療行業泡沫漸漸出清,情緒正在回歸理性。這也意味著,過去那一套“砸錢投賽道”的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了,精耕細作,方得始終。
正如甘世雄所總結的那樣:“不管市場如何變,我們喜歡的企業一定是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業。在低谷中,盛山可以與它們肩并肩一起扛過周期。嚴冬再長、再寒冷,總歸會過去的,相信春天一定會到來。”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62-1231-0.html上海一家醫療VC,募資首關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5年前的藥明康德?下一代CXO領跑者,騰訊也獨家重倉了
下一篇: 連花斷貨,以嶺再登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