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裁撤“幻核”業務
上線不到一年,騰訊裁撤了一家數字藏品平臺。
7月20日,有報道援引騰訊內部人士消息稱,騰訊正計劃在本周裁撤“幻核”業務,對此,騰訊方面暫無回應。
幻核是騰訊PCG內部孵化的NFT發行平臺,2021年8月2日正式上線APP,初期提供技術支持的是聯盟鏈至信鏈,后來騰訊區塊鏈也成為其技術支持之一。
據悉上線第二天,幻核首發了騰訊視頻出品的《十三邀》為主題的數字藏品,售價18元,限量300枚,開場即爆紅,一時還出現了訂單“超賣”問題。
然而還不到一年時間,幻核便匆匆從舞臺落幕,成為大廠的一個棄子。
騰訊的后撤早有跡象,在7月2日,騰訊新聞APP就暫停了數字藏品的售賣服務,幾天以后,幻核也面臨了相同的命運。
對于數字藏品愛好者來說,幻核關停以后,擁有的數字藏品該何去何從,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平臺突然宣布關停,對很多玩家的影響不小,畢竟一時之間很難賣出去,就算能夠原價退款,抱著用數字藏品大賺一筆的想法也顯然無法實現了。
從火爆開始到現在,NFT數字藏品熱已經持續了一年,但對于國內大多數人而言,數字藏品依然是個陌生概念,很多人并未了解過。實際上,數字藏品是基于區塊鏈技術而誕生,國內一個藏品限量發售多則上千份,少則幾十份,價格從十幾元至幾千元不等。
曾經,全球最火的無聊猿創造了數字藏品的銷售奇跡。通過每銷售一次,原創者可收取2.5%版稅的方式,無聊猿創作者拿到了3000萬美金。
國外一些公司已經吃到了數藏的“紅利”,然而反觀國內,還沒有一家平臺可以復制同樣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還推出了不少數藏相關小程序,幻核雖然關停,但騰訊目前仍有時空藏館、吾得庫等獨立小程序,甚至可以為品牌方定制獨立的NFT的平臺,比如炫邁NFT頭像、美的數字藏品等。
可以看到,騰訊等大廠并非放棄數藏業務,而是借助于“社交+游戲”的基礎,聚焦數字IP領域與文化傳播,為品牌提供營銷種草等To B服務,這也意味著,大廠們對于數字藏品的野心,絕不僅限于小眾玩家內部,未來極有可能隨著國民級品牌的宣傳而大眾化。
大廠布局數字藏品,是真需求還是蹭熱點?
這兩年里,大廠頻繁布局數字藏品。
最開始是在皮膚上小試牛刀,2021年6月,支付寶聯合敦煌美術研究所在“螞蟻鏈粉絲粒”的支付寶小程序上,全球限量發布了兩款名為“敦煌飛天”和“九色鹿”的NFT皮膚。這被視為國內大廠布局數藏的開始。
大廠們也開始有樣學樣,紛紛發布了自己的IP,1月,B站宣布旗下首款數字藝術頭像鴿德發布,全網限量發行2233個;2月,阿里巴巴發布奧運云徽章數字藏品,包括短道速滑款、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款、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礙技巧款、花樣滑冰款等4款,每款限量8888份;4月,百度在航天日期間發布太空兔挖月壤、祝融號探索火星等一系列數字藏品。
隨著數字藏品的熱度日益升溫,相關數字藏品平臺也開始出現,第一個吃螃蟹的是音頻行業頭部品牌“喜馬拉雅”,推出數字藝術藏品平臺“美藏”,大廠自然不會放過機會,于是有了阿里的鯨探平臺、騰訊的幻核平臺、百度的百度超級鏈等。
而從國內大廠在數字藏品的商業化布局看,未來可能會分別呈現不同的運營特色:騰訊更注重社交性,與營銷結合搭建公私域流量閉環;阿里則發揮出電商優勢,NFT與實體產品或品牌結合。
除了互聯網大廠,國內還有六家央媒發布超過40萬份的數字藏品,銷售金額超過600萬元。5月份,中國電信旗下持牌支付機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翼支付”)推出“麟翼數字藝術品專區”。
總體看來,合規的數字藏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稀缺價值,通常數字藏品都是限量發售的,基于區塊鏈技術而誕生的數字藏品在虛擬世界的確具有特殊意義,有人認為,這樣就使數字藏品擁有了一種獨屬于所有權,且“防偽”。
其次是內容價值,每個數字藏品都是創作者們或者藝術家們的作品,作品的背后還有一串加密的代碼,這樣一來,數字藏品不僅是數字權益證明,其還具有收藏品的意義。
數字藏品行業的這個特征,也是其頻頻與文創行業合作的原因,比如“全球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在成立六周年時正式官宣推出品牌大使——“NAYUKI”。奈雪不僅在線上發行其數字藏品,還推出實物版IP潮玩,也頗受市場追捧。
第三是交易價值,靠的就是數字藏品二級市場的價格,這些藏品也離不開炒作,大量投機者的涌入使得藏品的價格偏離真實價值,目前行業也缺乏統一的價值判定與價格監管標準。
目前我國防止數字藏品金融化,避免藏品二級交易市場的惡意炒作,國內大部分數字藏品發行平臺還是不能進入二級市場交易。
但這依然不能阻止數字藏品在小眾人群的火爆,比如幻核聯合騰訊動漫發行的《一人之下》主題數字藏品為例,其限量發行6000枚,單價98元,很短時間內即售罄,再加上明星效應,周杰倫、余文樂、林俊杰、球星庫里等人讓NFT成功破圈,也讓更多人了解到數字藏品。
光鮮之下,諸多亂象
熱潮之下,數字藏品這塊蛋糕也有點過熱了。
今年上半年共有17家數字藏品相關公司獲得融資,最后一輪融資花落數字藏品電商平臺“福建天琛優藏”。
然而數字藏品的風險也不容小覷。
比如一家數字藏品平臺“象尋”曾鬧出不小的風波,公告的標題叫“祝象尋早日倒閉”,發自象尋微信官方賬號。原來這是技術團隊的手筆,公告中稱技術團隊被要求在20天內開發一款App,連續加班多日后仍被公司解雇。
雖然后來公司發表聲明稱,該文章與事實嚴重不符,但據愛企查信息顯示,象尋成立于今年3月7日,從側面不難看出行業發展初期企業倉促進場后的一些亂象。
今年3月,微信先后封禁了Art Meta元藝數、一點數藏、歸藏元宇宙等十多家數字藏品平臺,公眾號顯示已被關閉,在關閉的理由上,都涉及“由用戶投訴并經平臺審核,存在未取得法定許可證件或牌照,發布、傳播或從事相關經營活動的行為,賬號已被停止使用”。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還有不少用戶投訴數字藏品的虛假發貨、虛假宣傳,平臺抽獎不公平等問題。
今年5月份,虛擬貨幣更是大跌,國外比特幣爆跌疊加國內一些數字藏品平臺“倒閉”的新聞,也讓行業退了燒。
因為數字藏品行業國內目前還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在6月底,在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的牽頭下,螞蟻、騰訊、百度、京東等國內數字藏品頭部平臺聯手發起反對炒作、提高準入標準等自律倡議。
不過有媒體報道,仍然有一些地下平臺及機構鋌而走險,借“轉贈”等途徑和消費者進行場外交易。
在筆者看來,以元宇宙為標志的web3.0時代已經來臨,數字藏品的發展無可厚非,也無需“過度防范”,但消費者依然需要認真審度藏品價值,不要抱著投機心理購買,更不能讓藏品的價格偏離真實價值,最后變成劣幣驅逐良幣,行業里的每個人都會受傷。
最近幻核的離場,讓數字藏品行業摁下暫停鍵,降降溫,長遠來看也是一件好事,數字藏品的價值,未來或許會顯現,但絕不是各項制度都不完善的現在。
參考資料:
《騰訊將關閉“幻核”:上線未滿一年,為國內最大的數字藏品平臺之一》,界面新聞;
《數字藏品大熱,年輕人快不夠用了》,新零售商業評論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40-428-0.html騰訊關停幻核平臺,不玩數字藏品還是另有計劃?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靠元宇宙和NFT,天下秀瘋狂“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