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面打響的中國彩電行業3000萬臺保衛戰,對于市場上的海信、TCL、小米,以及索尼、三星、飛利浦、夏普等中外企業來說,關系到每家企業的生存、發展和未來。誰也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能“幸災樂禍”,現在的局面卻是,大家只能“等、靠、熬”,并沒有太多的好辦法。
華辛||撰寫
2024年度中國彩電市場的3000萬零售量“保守戰”,到底能不能打贏?
在很多彩電企業的內心,對于上面的問題其實是沒有信心和底氣的。一方面,當前家電消費市場,存量激活難、增量需求少,整體下行是趨勢,彩電作為家電中少有“非剛需非功能性”產品,而是家庭娛樂性產品,受到消費波動的影響更直接;另一方面,彩電不像空調、冰箱、洗衣機甚至廚電,在品質生活中完全離不開甚至“不可替代”,在絕大多數家庭電視的價值完全不如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不管是大屏電視,還是智能電視,在中國家庭的直接價值走弱,慣性價值衰減,未來價值模糊不清。
這并非什么“危言聳聽”。來自奧維云網推總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為1351萬臺,同比下降7.9%,零售額為522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今年二季度彩電市場零售量為645萬臺,同比下降10.7%。一個不爭的事實上,剔除海信、TCL、小米等主要品牌的零售量,很多中外彩電企業上半年在國內市場的零售量大約在幾十萬臺至幾萬臺之間,這種數量又如何支撐企業龐大的產線運轉、營銷服務團隊成本等支出?
消費的變化
過去,彩電市場的繁榮,是消費者造就的;現在,彩電市場的低迷,同樣是消費者成就的。
正如一位家電經銷商所說,目前彩電市場的銷售渠道,已經從過去的線下實體店,到線上網店線下實體店并存,最終進入了網店、直播、社群、微商等各種線上渠道主導。眾多線下渠道,經銷商賣電視都是附帶性的,即使是線下的區域連鎖賣場,對于電視機也不再作為經營的核心品類。
這種商家認知和態度的變化背后,根本原因就是年輕一代的主流消費者們,對于電視機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家家必備、一家多臺”配置,進入“一家一臺客廳裝飾用,不用電視機直接選擇投影機”的新追求。最終,隨著年輕一代用戶生活理念和消費理念的變化,他們的購買渠道也從線下門店、賣場變成了線上的網店、直播間等。
不再是家庭“必備品”的電視機,不只是讓眾多的線下渠道商家們,感受到一陣陣的涼意;同樣,線上的電商、網店的經營者們,也面臨著“到處比價”和“只看價格”的尷尬與無奈。
已經開啟的2024年下半年市場大幕,對于彩電行業來說,雖然一直存在著“金九銀十雙十一”的銷售旺季周期。但是,過去的5年間,這一旺季局面早就不存在了,只有雙11大促時還有點市場的火花,9月與10月早就不是電視機的銷售旺季。所以,很多彩電廠商期待的下半年扭轉出貨規模的頹勢,也只是“一廂情愿”。
事實上,今年以來的家電市場整體低迷,并非短期的現象,而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周期性問題。因為,家裝的需求銳減,存量的換新動力不足。對于眾多期待下半年市場反彈和引爆的彩電廠商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產品的尷尬
中國彩電市場的零售量在2016年首次突破5000萬臺的關口后,行業高點即成拐點。在之后的8年時間,國內彩電市場零售量一路下行并走低,在2021年跌破4000萬臺后,又在2024年打響了3000萬臺守衛戰。時隔2年,彩電市場的出貨量就出現了1000萬臺的萎縮。
過去龐大的彩電需求量,到底去哪里了?聚焦彩電產品,一是很多家庭過去的多臺購買變成了單臺購買,除了客廳之外,多個臥室不再單獨配置電視機;二是,大屏電視之外,還出現超大尺寸的投影機,以及中小尺寸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有序取代大屏電視的娛樂功能;三是,電視機的操作復雜、內容生態匱乏、不充會員基本難有免費內容,以及開機和內容收看的超長廣告等問題,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娛樂需求和快捷的生活方式嚴重不匹配。
最近8年以來彩電市場的零售量下滑是必然的結果,不是意外和偶然。當然,對此局面,彩電企業并不認命,而是從產品的顯示技術和市場的經營結構兩個維度展開了突破,并探索從產品到方案的轉型。
一是,基于顯示技術,從液晶向Mini LED、OLED和激光顯示,中間還匹配了智能化和AI技術的驅動,但效果整體并不明顯,技術并沒有拉動消費需求的增加;二是,基于電視的大屏化、高端化轉型擴張,電視主力型號目前已經從55英寸、65英寸向75英寸、85英寸轉移,與高端化相匹配之后,理論上拉動彩電的均價和利潤。但實際上,高端與大屏的價格戰不斷,惡性競爭持續。三是,近年來一些彩電企業,基于家庭應用場景和使用功能的差異,推出了游戲電視、藝術電視、運動電視,甚至還通過與音響等拉通后推出家庭影院解決方案,也只是“星星之火”。
在消費降級的整體浪潮之下,無論是顯示新技術,還是高端化、大屏化,以及影院解決方案化,本質上都是要拉動大屏電視的客單價,推動彩電企業的盈利空間增加。但是,這與消費降級的方向“背道而馳”。也就是說,從主流消費、主流市場的發展來看,當前彩電企業的產品策略和經營策略,是需要調整和優化的。而不能完全聚焦企業的營收任務和壓力,單邊提高產品售價并增加企業收入。
企業的難題
這幾年的中國家電市場,彩電企業的“生意難做、日子難過”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在家電圈看來,通過市場的全球化拓展,以及產品的高端化、大屏化、方案化探索,還有經營的品牌自營、代工貼牌等路徑落地,以海信、TCL、長虹、海爾、康佳、創維為代表的本土彩電企業,以及三星、索尼、LG、夏普、飛利浦等外資及合資彩電企業,還在不斷尋找機會、方向和動力。
以三星、LG、索尼為代表的外資企業,正在加速從大屏電視向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甚至跨界到其它業務和領域的拓展。原因很簡單,電視需求相對飽和、電視利潤持續走低,電視市場競爭白熱化,這已經不再是一門好生意了。三星、索尼們都在向上游的芯片、OLED顯示面板等業務發展,下游則是從大屏電視機向多場景的顯示解決方案布局。未來,一批外資企業告別彩電行業將是大概率事件。
以海信、TCL,以及長虹、海爾、康佳為代表的本土彩電企業,基本上還是“兩駕馬車”的驅動策略:要么是選擇自有品牌國內和海外的拓展;要么是在全球成為ODM或OEM貼牌廠商,還是要追求在電視規模上不斷擴張,謀求世界彩電的領軍地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海信、TCL在趕超三星和LG道路上不斷向上沖刺,而長虹、康佳、創維等的生存邏輯則是成為有競爭力的專業電視代工廠。
在中國市場上,現階段擺在中外彩電企業面前的難題就兩個:一是,在零售量持續下行通道中,企業的營收規模和經營利潤平衡點,如何把握,又如何重構。畢竟,一定規模是企業盈利的前提,對于彩電這種耐用消費品來說,沒有規模,就不可能找到利潤的平衡點;二是,眼下的生存手段與未來的發展機會,如何把握。對于很多彩電企業來說,只有健康地活下去,才能等到新的商業機會出現。眼下,如何更好地活下去?熬一熬有沒有機會和可能,還是個問號。
目前很多中國老牌彩電企業,面對國內市場的出貨量和規模失衡,采取兩種手段:一手抓海外市場,積極搶奪海外的訂單和業務,彌補規模和利潤的缺失;一手抓代工貼牌,為同行提供優質低價的產品代工,保證規模化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不落下,努力維持經營的成本線。當然,未來不排除也會有中國彩電行業的頭部企業們選擇“拋棄”或“告別”,尋找更有利潤和空間的新興業務。
一輪產業和市場的新洗牌已經開啟,對于彩電企業來說,兩極分化正在加速。在市場出貨規模下行的通道中,以海信、TCL、小米為代表的頭部品牌市占率反而逆勢增長了,相反其它品牌的市占率直線下滑。不管是自有品牌的全球化搶奪,還是貼牌代工的規模化維系,先活下去、再賺到錢,將是所有彩電企業的核心任務。
接下來,對于所有中外彩電企業來說,等待只是暫時的,靠別人永遠不如靠自己,最終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34-2780-0.html需求動力不足,彩電市場零售量呈下滑趨勢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